近年来,上海市宝山区积极拓展东西部协作时代内涵,坚持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助力罗平县巩成果、抓发展、促振兴。沪滇两地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旅游、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各项任务,携手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以旅强农,拓宽渠道增收广
大水井乡棠梨凹村的蝶变源于沪滇合作。对口帮扶助力基础设施改善,村内道路全部由青石板铺成,村庄整体提质改造,将改善民生与发展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运营以来,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0余万元。当地及周边群众通过从事保安、保洁员、民宿管理员等岗位,自主经营小吃餐饮、土特产售卖等,实现了收入的转型升级,户均年可增收约1.8万元。引入企业进入棠梨凹,建起农耕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村集体每年有6万元的分红收入。
在杨家寨村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的建设过程中,杨家寨的群众也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发展、自主经营、种养殖销售、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等方式,以旅游产业促革来大米、干酸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乡党委政府依托沪滇资金建设大水井乡农特产品加工销售中心及农贸市场,加大招商力度,整合全乡“土特产”资源,严把品质、统一包装,让本地的特色农特产品“走出深闺”。
在大水井乡近年来的沪滇协作项目中,以“以工代赈”模式参与建设的项目共8个,带动400余名当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脱贫户60余名,向群众发放劳务报酬500余万元。
借助沪滇协作东风,外纳社区建设8500立方米“外纳冷库”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为周边小黄姜收获提供仓储冷藏服务。冷库投入使用后,将给外纳社区每年带来至少5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提供30余个临时务工就业岗位,增加农户就地就近务工收入20余万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生共赢。
自2020年以来,罗雄街道持续深化沪滇协作,投入沪滇协作资金1320万元,建设提升基层组织阵地场所1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个、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个、产业发展冷库建设1个,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2个,实现每个岗位年均收入9600元。通过沪滇协作项目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广大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精准定位,深挖特色产业兴
走进罗平县板桥镇玉马村鲜花种植基地,一朵朵黄菊和白菊竞相开放,细细一闻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采花工人穿梭于片片花丛间,忙着采摘盛放的鲜花。玉马村鲜切花基地是板桥镇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助力下,通过回引当地在外经营花卉的群众回乡成立的合作社。
合作社以流转的方式盘活土地95户250亩,建设1500立方米鲜切花冷库1座,育苗基地10亩,管理用房150平方米,安装500KVA变压器1台。项目建成后,每年以订单并高于市场价0.2元的方式进行花卉收购,目前合作社与农户共种植了250余亩菊花、康乃馨等鲜切花,每亩地年产鲜切花达7万余支,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同时,在鲜花的植保、采摘等环节,每天能为当地村民提供100余个工作岗位,受益群众185户816人。
沪滇协作、山海情深。宝山区与罗平县虽相隔千里,但在沪滇协作的连接下,却仿若近在咫尺,从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从产业项目帮扶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每一环节都写满了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都彰显着携手共进的责任担当,两地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收获了友谊、见证了发展。
下一步,宝山区将充分发挥援滇干部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上海市优势,结合罗平县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协作内涵,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对口协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口述人:曲靖市罗平县委常委、副县长林洪
整理人: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