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26本献血证背后的“热血”人生

身边24小时 2025-02-21 18:10:29

凌晨6点的沪昆线上,陈勇俯身敲击钢轨的叮当声穿透晨雾。在这位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萍乡工务段线路工的材料间储物柜里,除了道尺扳手,还珍藏着26本鲜红的无偿献血证,那是他荣誉的象征。

47岁的陈勇是一名平凡又不普通的线路工。在他打磨钢轨间隙的双手上,不仅沾着机油与铁屑,更沉淀着另一种生命的温度——每当工休间隙,他总会翻开那摞献血证,看着扉页的“献血救人”红印章,如同检查线路数据般专注。

2月18日下午,刚作业完工的陈勇如往常般走向萍乡市血液中心。褪下沾着灰尘的工装,换上洁净的衣衫,这个在钢轨上刻下毫米级精度的男人,正在完成另一种生命接力的校准。登记、体检、采血,熟悉的流程在消毒棉的凉意中展开,护士惊讶地发现,常年握撬棍的手腕上,血管竟如平行钢轨般清晰分明。

“就像调整轨距需要耐心,献血也要找对节奏。”陈勇注视着缓缓流动的血袋,工区里调整道岔的专注神情浮现在脸上。当工作人员递来第26本献血证时,他粗糙的指腹摩挲过证书烫金字体,如同日常巡检时触摸钢轨——两种截然不同的触感,却传递着相同的责任重量。

据了解,陈勇的献血之旅始于2001年,当时他了解到无偿献血对于挽救生命的重要意义,便毅然挽起袖子加入这一行列。

此后的日子里,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都会定期前往江西省血液中心,为需要血液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他的坚持和奉献,不仅赢得了医护人员的尊敬,也感染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带动了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

从2001年第一次挽袖至今,这个在铁道线上丈量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老铁路,用超过10000毫升的献血量重塑了另一种生命轨迹。对此,他却表现得十分谦逊:“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帮助到别人,我觉得很满足。”

每当单位同事问起坚持的动力,这位老铁路都会摸着钢轨笑道:“就像养护线路,每毫米的调整都能让列车更平稳——献血,不也是调整生命的轨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