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档案资源建设的价值、现状与路径探究

身边24小时 2025-02-21 18:11:46

李文宏王廷林陆艺

摘要:宣威火腿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档案资源是传承工艺、保护文化遗产、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宣威火腿档案资源的构成、现存问题,提出整合历史文献、工艺档案、品牌数据等资源的建设路径,并强调档案资源在非遗保护、品牌增值及文旅融合中的核心作用,为地方特色产业档案管理提供参考。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宣威火腿是百年工艺品牌,具有较好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它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诸多荣誉于一身,宣威火腿已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在宣威市,从生猪养殖到加工,从产品到市场,火腿产业已经成长为年产值百亿元的大产业。在宣威火腿产业发展过程中,档案资源对传统工艺保护、品牌标准化及产业升级等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填补非遗档案管理领域的研究空白,发挥档案资源在非遗保护、品牌增值及文旅融合中的核心作用,为地方特色产业档案管理提供参考。

(2)实践意义:助力乡村振兴、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及知识产权保护等。

二、宣威火腿档案资源的构成与价值

1.档案资源类型

(1)历史文献类:县志记载、老字号经营档案(如浦在廷商号史料)、国有火腿企业档案等。民国《宣威县志稿》对宣威火腿多有记载,比如其记载: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宣威火腿就以身穿绿袍,肉质厚、精肉多,蛋白丰富,鲜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雍正五年,城乡集镇贸易普遍交易火腿,当时到宣威州赴任的首任流官知州张汉问这是何物,销货者答曰:“宣威火腿”。1999年10月出版的《宣威市志》卷十六,专章记述宣威火腿发展历史。除了县志记载外,宣威火腿的发展也留下了一些原始档案资料,比如:云南省档案馆、宣威市档案馆民国档案资料中,留存有一定数量的浦在廷商号史料以及原国有企业宣威火腿集团公司档案资料。

(2)工艺技术类:腌制工艺、季节性生产规范、非遗传承人记录等。《中馈录》是我国西南地区饮食发展史上的重要古典文献,由清末四川才女曾懿编著,成书清光绪年间。书中详细记载了宣威火腿等20种常见食品的制作方法和保藏方法。1966年,宣威火腿加工厂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加工火腿的操作方法与经验介绍》;1986年,宣威火腿集团公司制作有《宣威火腿加工工艺技术试行规程》;2008年7月31日,曲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起草的《地理标志产品宣威火腿》国家标准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审定发布;2008年10月,宣威火腿产业办公室编印《宣威火腿加工工艺技术手册》并大力推广;2021年12月10日,宣威火腿产业服务中心牵头起草的《宣威火腿生产技术规程》由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审定发布,为目前宣威火腿行业通用生产标准,网络渠道可查。此外,2009年8月26日,宣威火腿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宣威火腿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管升阔被命名为国家级传承人,浦恩勇、夏淑琼被命名为省级传承人,邵廷吉被命名为曲靖市级传承人,张国生、宁品功、孙有吉、晏祥艺、柯玉和、管尤点、浦杰等被命名为宣威市级传承人。以上,都属于重要的宣威火腿工艺技术类档案资料。

(3)品牌与市场类:地理标志认证材料、质检报告、品牌维权案例等。宣威火腿地理标志认证材料、质检报告等散存于宣威火腿产业服务中心的档案资料中。为维护品牌良好形象,宣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不定期开展线下火腿市场整治和品牌维权相关活动,宣威火腿行业协会委托第三方对全国范围内侵犯宣威火腿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行为进行维权,形成一部分宣威火腿品牌维权案例档案资料。宣威市人民法院关注宣威火腿全产业链健康发展,将司法手段作为火腿产业从业者有力有效的保障方案,推动相关工作开展,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宣威火腿地理标志司法保护档案资料。

(4)文化传播类:影像资料(纪录片《宣威火腿》)、节庆活动档案(火腿文化节)。有关宣威火腿的影像资料非常稀缺,目前从网络上能搜集到部分资料,其他资料散存于宣威市融媒体中心以及各火腿生产经营企业。从2001年以来陆续举办的宣威火腿美食文化节活动,其档案资料散存于宣威市文化旅游局等单位,基本没有规范整理和保存。

2.核心价值

(1)非遗传承:采集非遗传承人口述资料和加工生产视频资料,保护濒危传统技艺的“活态档案”。

(2)产业赋能:整合各单位和火腿企业有关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整理和数字化加工,建立宣威火腿档案资源平台,动态更新各种载体的相关资料,通过标准化档案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

(3)文旅融合:充分利用现有中国•宣威火腿博览馆、宣威市博物馆、宣威市档案馆资源,打造宣威火腿文化的档案支撑。

三、宣威火腿档案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

1.现状分析

已有成果:宣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存有民国《宣威县志稿》《宣威市志》《宣威年鉴》等资料,其中有大量关于宣威火腿的记述资料;宣威火腿产业服务中心、宣威市档案馆存有部分历史文献;宣威市档案馆存有的民国档案中有关火腿企业的档案目录已经电子化,原宣威火腿集团公司档案、宣威火腿产业服务中心档案已经数字化。

2.存在问题

(1)资源分散:除已有成果中记述的档案资料外,其他大量档案资料散存于火腿企业、行业协会和民间传承人手中,没有系统整理和规范,缺乏统一平台,安全保管隐患大。

(2)档案意识薄弱:对档案工作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档案的作用理解比较单一,只求满足短时需求,缺乏长远规划和打算。

(3)数字化滞后:传统纸质档案易损毁,火腿企业没有档案意识,对传统纸质档案资料的保存比较粗放,未进行数字化加工;影像资料未系统归档,散存于个人、单位和企业,未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作用发挥不充分。

(4)标准化不足:工艺参数、质检标准未形成权威档案体系,散存于各机构和单位,未系统化管理使用。

(5)利用效率低:档案多用于内部参考,文旅开发与学术研究开放度不足。

四、宣威火腿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

1.资源整合与分类管理

(1)建立“宣威火腿专项档案库”,整合历史、工艺、品牌、文化四类资源。

(2)制定《宣威火腿档案分类与著录规则》,明确元数据标准。

2.数字化与共享平台建设

(1)搭建“宣威火腿数字档案云平台”,纳入3D扫描工艺场景、传承人口述史视频等。

(2)开发公众查询端口,开放非密级档案(如文化节影像、科普资料等)。

3.非遗活态传承支持

(1)建立传承人“一人一档”(如技艺流程记录、师徒传承谱系)。非遗传承人“一人一档”,建立口述资料和技艺视频资料,适当拓展到民间艺人。

(2)联合高校和食品企业开展“工艺档案+现代食品科学”融合研究。

4.品牌保护与产业应用

(1)构建地理标志维权档案系统,收录侵权案例、法律文书等。

(2)推动档案资源向企业开放,支持产品溯源、电商营销(如区块链技术应用)。

五、保障机制建议

1.政策支持:争取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地方文化发展规划。

2.多方协作:政府、企业、档案馆、研究机构共建“宣威火腿档案联盟”。

3.技术赋能: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工艺档案的智能检索与分析。

4.人才培育:培养“档案管理+非遗保护”复合型人才,开展专题培训。

六、结论与展望

宣威火腿档案资源建设是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性整合、数字化升级和开放性利用,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未来可探索档案资源与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发挥档案资源在非遗保护、品牌增值及文旅融合中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1.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中国传统技艺档案管理规范》;2.云南省档案馆宣威火腿历史文献辑录(1980-2020);3.宣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宣威市志·特产卷》;4.民国版《宣威县志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