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将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主题:
非遗中国年与新年礼俗
地点: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纪大道1952号)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上海博物馆
主讲人: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副研馆员,人类学家、作家)
主持人:江冉(FM89.9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
讲座主题:
包容创新与继往开来:引领风潮的江南春节
主讲人简介: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展策展人,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创世神话与文明探源》《文明起源的建构——中华创世神话时间谱系》《海洋神话与江南社会》等专著十多部。
讲座内容摘要:
春节是最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对于家庭伦理、种族延续、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和想象,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和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在漫长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中国春节以历法为载体在域外广泛传播,早已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在继承中创新是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要特点,而江南春节在此方面独树一帜,既保留了诸多历史悠久的风俗,又与时共进,引领中国春节的革故鼎新。比如江南人的小年保存了最古老的小年习俗,又如春节吃馄饨(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首先发生在江南;还如重实用的江南人曾将古老的贺卡拜年习俗发扬光大。
上海春节是江南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江南春节包容与创新的特点发扬光大。从江南桃花坞年画到上海月份牌年画的发展之路,集中体现了上海春节海纳百川、继往开来的气度。
本讲座将从中国春节的域外传播、江南春节的包容创新、上海春节的继往开来三个部分,带领观众领略中国春节在人类节日中的独特魅力,重新审视江南春节引领中国春节发展的独特路径,并分析上海春节在未来节日经济和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价值。
讲座主题:
彩灯与江南
主讲人简介: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人类学家、作家。长期从事民族史、艺术史研究,兼及人类学各分支领域,力图向公众传播学术新知。著有《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的人类简史》《诸子与诸国: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博物馆中的极简中国史(1、2)》《与人类学家同行》《从考古发现中国》《田野:一个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及《名山藏: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起源》(即出)等多部作品;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等六部译著。
讲座内容摘要:
每逢新春佳节,张挂彩灯是各地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上海豫园的元宵彩灯更是一绝。江南地区的彩灯制作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水浒传》前身,《大宋宣和遗事》中就有记载,来自江南的彩灯已经张挂在了北宋的汴京都城里了。远的不说,今天嘉兴海宁硖石的灯彩很早就入选了国家级非遗。
除了江南人的心灵手巧、物产丰富外,还有什么原因使得江南和彩灯之间产生了如此奇妙的联系。江南的彩灯之所以能流行全国,除了彩灯本身的光彩夺目、绚丽多姿外,又有怎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赋予了彩灯此间独一的仙境韵味?
温馨提示:
1.所有观众(包括儿童)必须通过网络实名制预约,敬请谅解。
2.活动当日18:30起,观众凭本人手机预约码、本人有效身份证,由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纪大道1952号)B1东入口处通过核验、安检依次进入会场(轮椅观众可从坡道至入口)。
3.进场后请按工作人员的指示就坐。
4.因场地有限,本次活动不提供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5.有颜色的饮料不建议带入会场。
供稿丨教育部
编辑丨胡一圣
初审丨石维尘、冯羽
终审丨汤世芬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