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有这样一种疾病,它的症状表现在心血管、呼吸系统方面,但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检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疾病,但患者总感觉不舒服,有时还会引起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这类疾病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
什么是心脏神经官能症?它有哪些症状,又应当如何治疗?南都“珠海大健事”栏目近日走进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邀请专家进行了解读。
病因分析
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
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也有可能患病
据介绍,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神经心血管系统衰弱症等,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心悸。该病体检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特征,症状尽管表现很重,但愈后良好。
心脏神经官能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女性,通常发生在青壮年人群,尤其是20岁-40岁的人群。此外,高压力工作性质人群、空巢患病的中老年人、心梗中风后患者、甚至是某些青少年、更年期妇女均易患病。
中山五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李刚表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可能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中枢神经功能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
李刚表示:“部分人群由于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导致本病。”
发病症状
心前区疼痛、心脏搏动不正常
可能与心绞痛、甲状腺功能亢进混淆
李刚介绍,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发病后,常常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或肺病,告诉医生自己的心跳很不规律或者是呼吸费力,这些症状在安静时明显,反而在忙碌、运动时减轻。李刚将症状归纳为以下几点:
心慌患者自己感觉心脏搏动不正常,心脏跳动增强,有心慌感,有时觉得心脏突然跳一下,紧接着出现短暂的心慌;
呼吸困难患者总是感觉吸入空气不够用,或者觉得胸口憋闷,因而需作深呼吸或者是像长叹气一样的呼吸,时间长了容易发生换气过度而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如眩晕、四肢麻木、抽搐等;
心前区疼痛常为心尖区及左乳房下区刺痛或刀割样痛,有时是胸闷、隐痛,疼痛时间可长可短,有时只有几秒,有时长达几个小时,疼痛与是否做体力活动没有关系,而且大多数是在安静时发生,有时在工作紧张、情绪激动后可持续数天或更长;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多汗、手足发冷、两手震颤、上腹发胀、腹痛、尿频、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等;
其它症状如疲倦、失眠、睡眠不深或多梦,低热、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肌肉痛等。
李刚表示,患者可能会将心脏神经官能症引发的心前区疼痛,与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混淆,但心绞痛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多在50岁以上,“而且心绞痛与心前区痛不同,它主要发生在运动或情绪激动过程中,位于胸骨后,呈压迫感,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停止运动或含硝酸甘油可使疼痛缓解,通过心电图可以很好区别。”
同时,心脏跳动增强、有心慌感的症状,也可能使患者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甲状腺功能亢进混淆。李刚表示:“两者区别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在入睡后心率仍然加快,除此之外还有甲状腺肿大、两手震动、突眼、消瘦、食欲增加等症状,化验血液时一般可做出诊断。”
治疗方法
改善生活环境、进行体育锻炼
不要因自我盲目诊断耽误病情
心脏神经官能症应当如何治疗?李刚表示,该病虽然不影响人的寿命,但能使患者长期处于患病状态,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不能置之不理。“治疗时要以调节为主,药物为辅,从心脏、心理双重角度予以关注、治疗与疏导。”
李刚表示,患者应保证营养丰富的饮食,避免浓茶、咖啡、奶茶之类的饮品,勿食辛辣油腻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每日饮水量;设法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避免容易引起病情加重的因素,如紧张、忧伤等;多进行体育锻炼,一般以轻柔的活动为宜,可有效减轻症状,但切忌盲目加大运动量,更不可急于求成。
李刚表示,患者还应当接受心理疏导,了解该病的性质以解除顾虑,使其相信并无器质性心血管病,“医护人员也要有耐心,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鼓励患者自我调整心态,安排好作息时间,适量进行文娱、旅游。如各种办法都不能缓解病情,或症状很严重时,可以用一些药物治疗,如镇静剂等。严重失眠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用药。”
李刚提醒广大市民,大多数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并没有心脏器质性病变,通过积极的治疗,患者的预后良好,但长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广大市民对心脏神经官能症要有正确的认知,不要因自我盲目诊断认定为心理因素而耽误病情,如有不适,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珠海大健事”栏目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曾奎达韦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