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今年是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第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他将就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地落实,推动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双向流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医疗器械认定等方面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
科创领域需要
“耐心资本+专业资本”
迈普医学是一家生产神经外科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公司产品覆盖神经外科手术中需要用到生物材料的各个环节,一些“王牌产品”还打破了进口垄断。一路走来,袁玉宇经历了科研人员、海归、科技企业创业者、企业家等多种角色,这也让他在全国人大代表履职过程中,更多从一线的观察和实践出发,聚焦科创、人才、中小企业发展等问题。
袁玉宇认为,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技术创新领域,需要有良好的决策机制、容错机制的支撑。耐心资本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家和我国多个地区已经提出健全基金绩效管理,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这是发展耐心资本的重要布局。
同时,袁玉宇也强调,耐心资本一定要与专业资本结合。因为只有充分理解行业,才能更加科学、严谨、大胆地投入,同时接受一定的投资失败风险。
让产业界和学术界说同一种“语言”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界和学术界谈创新并没有共用同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双方面临的问题和所处的评价体系是不同的。”袁玉宇表示,论文、课题、教学能力等是学术界的评价标准,而技术解决能力、生产工艺等是产业界的评价标准。人才的双向流动可以打破这一“语言壁垒”,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知产融合。
“在一些发达国家,科技人才在高校和企业间的流动是比较频繁的。一些在科研领域卓有建树的高校教师,会带着他们的基础研究到企业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年后,再带着培养起来的企业家思维和产业一线问题回到高校实验室,做进一步的研究。”
袁玉宇建议,要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地落实,让更多企业参与到创新资源配置、重点科技项目、产业方向制定的过程中来。可以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创新联合体,共同解决产业问题。
未来将加强与AI的融合
作为行业领先的科创企业,迈普医学在AI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哪些布局?袁玉宇透露,迈普医学已成立了关于AI应用的专项工作小组。当前,公司的国际市场已覆盖欧洲、南美、亚洲、非洲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已经通过AI辅助企业调研不同国家的市场信息、制定市场策略,提升效率。
此外,他也展望了AI在公司其他方面的应用前景。比如,在生产制造方面,AI工具能够进一步优化质量控制;在研发方面,AI可以辅助进行生物材料设计,预测生物材料相容性、有效性、安全性等。“迈普从事的领域正在从神经外科向多科室拓展,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与AI融合发展的空间。”
代表履职回顾
在8年的履职过程中,袁玉宇长期聚焦创新领域,关注创新体制机制、人才政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等问题,提出的建议也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近年来,他有不少科创、人才领域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袁玉宇提交了《关于推广海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险构建外向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重点督办建议。
同样在当年,国家财政部给袁玉宇发函感谢,肯定他对《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的建议意见。根据他的建议,财政部在报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容中,增加“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人才经费支持;在“深入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工作中,增加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绩效管理”的内容。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袁玉宇提出“关于深入优化产业人才认定和职称评审的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答复时表示,将继续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评价制度环境。
采写:南都记者王诗琪
摄影:南都记者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