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葳蕤陈风
远古时代,人类遇见花朵,就像看到了面包。
对此,进化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Pinker,1954年9月18日——)有过这样一种解读。他认为,花卉绽放带来的色彩与芬芳,实际上为人类提供了果腹食物。花朵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对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先民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是因为这里的潺潺流水、植物开花后结出的果实,还有蜜蜂酿出的蜂蜜……而这一切,组合成了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源,天地间就有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共存的自然环境。
历史长河孕育的农耕文化,使得我们的古人对于时序更替时光轮转尤为敏感和重视。他们在花开花落中,发现了天地万物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因此当看到盛开的鲜花时,涌动的是对自然造化、宇宙万物的敬重之情。
鲜花象征爱意与浪漫,无疑已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共识。玫瑰、百合、合欢、康乃馨、勿忘我、郁金香、薰衣草等众多植物,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爱情意象。然而,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最早被用来表达爱意的却是梅花。
“破腊传春”“见梅知春”,古人对于四季轮转的敏感与敬重。
《诗经·召南·摽有梅》有云:“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篇以梅树上果子数量的递减为时间线,通过比喻梅子成熟坠落的自然现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位少女对爱情渴望的真切心情。落下的梅子,如同少女逝去的青春,让人感慨,引人共鸣。
《诗经》中本真的少女情愫萌动在自然节律中,大胆热烈,率性而行,不受礼教束缚。那时,青年男女一边采花,一边寻觅意中人,在看对眼的现场互赠采摘的花卉,情窦便初开在花丛中。
花卉作为爱情信物和人类历史中最早的情感交流符号,对于古代社会审美意识的觉醒具有特殊意义,是历史皱褶里积淀起来的人性与智慧的光芒。
当美学渗透进了现实生活之中,花卉就会被赋予特定意涵。陶潜的菊、周敦颐的莲、林逋的梅、黄庭坚的兰,就在这般特定的历史文化观念下被推崇了出来,赋予其了丰富的人格化内涵。而在诸多借花喻人、寄花言志、以花抒情的代际传袭中,梅花又无疑具有独享之地位。
作为最具本土意味的落叶乔木,梅花不畏严寒,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且气味优雅隽永,嗅之令人神清气爽,直击心魂,不负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和“花魁”美誉,荣获“国际品种登录权”。
杭州植物园。
康有为题写的“梅”字。
千百年来,梅的移栽、培育和欣赏,包括“果子实用”“花色审美”“文化意象”的历史演进,贯穿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脉络,已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秦汉以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不是梅花,而是梅子。1959年在浙江湖州隔壁的吴江梅堰袁家埭,发现距今4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后期村落遗址中8个已炭化的疑似梅核。《尚书·说命下》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即古人视作美味的羹汤,需要盐和梅子来调味。在醋发明以前,梅子被用做调味品。
曹操“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表明,吃梅子是那时人们的共同记忆。而且,梅子的药用价值早在汉代被充分发掘。《神农百草经》记载:“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肠,有收敛生津的作用”。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梅多食,坏人齿”“猪脂不可合梅子食之。”等等。
有学者指出,关于梅的渊源,汉代是一个转折点。西汉以前,以果梅栽培为主,之后,花梅逐渐增多。
西溪湿地。
国人对梅花的观赏始于汉初,盛于南北朝,至今约有两千年的历史。《西京杂记》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作为皇家园林,还栽培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枝梅等,皆以观赏为主。《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记述。在这一时期,梅不仅被广泛栽植,且品种繁多,人们终于把目光转向了梅之花,并将其带入到文学作品中,开启中国古代赏梅文化之先河。
以梅花为歌咏对象,则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03-551年)作《梅花赋》,其中“梅花特早,偏能识春。或承阳而发金,乍杂雪而被银。”赞美梅花的美丽与高洁品格,表达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对春天的向往,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歌咏梅花的灵感来源。
梅见月。
唐代人喜爱雍容华贵的牡丹。白居易有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那时,鼎盛的洛阳牡丹不仅视为帝王贵族的象征,更彰显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繁荣富强,被誉作“国色天香”,有“一朵牡丹花,一部大唐史”之说。当时虽有不少咏梅诗出现,但唐人笔下,大都道不出梅花的真正神韵。
两宋,可谓是中国梅文化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那时,吟诵梅花的宋诗宋词,数不胜数,且名篇层出不穷,宋人爱梅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诗人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梅谱》记录下了江梅、早梅、宫粉梅、朱砂梅、玉蝶梅、绿萼梅、鸳鸯梅、杏梅等12个园艺品种的性状、栽培嫁接技艺等繁殖方法,介绍了世间第一座梅花品种园,提出雅致独到的“梅韵四贵”: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超山大明堂外的宋梅,苍苔鱼鳞、虬曲如龙、色晕浅绛、花瓣六出,以其800多年的历史闻名。
宋梅。
800多年前的《梅谱》不仅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也让天下人识得梅花的风格气韵;同样,与其同时代的《梅品》让你我早早读懂梅花的冰肌玉骨、冷艳清绝,学会怎样赏梅爱梅,人与梅怎样和谐相处。
《梅品》作者张镃(公元1153—1212年),字功甫,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抗金名将张俊曾孙。这部写于1194年的专著,教你在不同的氛围感中欣赏梅花。据《梅品》曰二十六条“花宜称”: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牕,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澹妆篸戴。
《宋梅》吴昌硕八十岁画作。
除此,还有“花憎嫉”“花荣宠”“花屈辱”,总五十八条,将其张贴在自己置地建造的梅园“玉照堂”里,让游人看到,懂得赏花爱花。“一棹径穿花十里,满城无此好风光”。雅致而颇具规模的梅园,引来络绎不绝的赏梅游人,更有名人才士题咏风雅。
梅花的自然特性和独特气质,征服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作诗赋词,为之泼墨讴歌。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卢钺的“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龙游玉蝶梅,梅中极品。花色洁白如美玉,花瓣层叠似凝脂;细看,如蝶,又似碟,美艳灵动。
苏轼的“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赵长卿的“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朱翌的“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辛弃疾的“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赋了高唐犹想象,不管孤灯明灭。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吴淑姬的“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
林逋的《山园小梅》问世,竟引发轰动,四处传诵。全诗不见一个“梅”字,却将梅花独特的风姿神韵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孤山梅鹤。
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与林逋年龄相仿的诗人王淇说:“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读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南宋重臣、爱国诗人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胜却唐代诗僧齐已《早梅》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十朋评价:“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
元代诗论家方回《题东平张智卿梅轩尝以墨梅一幅自随》说:“大庾岭头江南北,生平走遍梅花国。天下梅花诗最难,和靖居士占第一。”
是啊,当我们歌咏梅花的时候,所赞美的不仅仅是梅花本身,更是借其赞叹君子之品格,去表达一种人生理念与价值取向。
杭州曾是南宋都城,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的诸多“雅”事留在了这座千年古城,根脉深厚,宋韵悠悠。其中“踏雪寻梅”,是南宋诗人骚客们最幽雅的韵事。他们喜好在皑皑白雪天寻觅着乡壤山村或崖头俯探,或水畔横倚的独生梅树,领略其傲霜斗雪的独特品格,收获一份旷野中天然美的惊喜;他们也会折下三五梅枝,小心翼翼地带回宅邸,挂到睡帐前,在悠悠梅香的陪伴下进入梦乡。
与林逋同在孤山的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一生爱梅画梅,其题跋有云:“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舟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又题:“囊空愧乏买山钱,安得梅边结茅屋。”超山“宋梅亭”边一棵102岁的“蜡梅王”,为吴老先生亲手所植,硕大的的花朵正开满枝头,满眼金黄,引得游人竞相拍照留念。
超山风景区牌坊楹联:“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
超山宋梅亭旁“蜡梅王”。
宋梅亭旁竞相拍照的游人。
秋落叶,冬飞雪,在经历草木数月的萧瑟后,春将回大地。宋代诗人赵蕃有诗:“人意不知春气动,忽惊梅见月华东。”古人把农历一、二月别称为“梅月”或“梅见月”,寓意着踏春赏梅的时候到了。
孤山、灵峰、西溪,自古是杭州三大赏梅胜地,且出行便捷。每年此时,喜欢梅花和爱好拍摄的我,三地之间会轮换着跑,尤其是一些稀有品种,惟恐错过了花期,要再等一年。而近郊赏梅好去处的超山香雪海景区,今年推出围炉煮茶、自助烧烤、萌宠观赏、手工体验、民俗表演等综合游玩项目,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赏梅,已然成为冬春之交盛大的郊游活动,人们呼亲唤友,不分男女老幼,一起到山间水畔游玩,释放闲情逸趣,滋养心灵,体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浪漫气质。有这样一说,当代西方社会赏花更像交流、展览;而我们赏花却是传统、习俗。
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当我和家人们游走在超山偌大的梅林中时,路边藏匿在花丛中的喇叭正播放着儿时就会唱的《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
此刻,在被袭袭梅香的“簇拥”下,我们一行便情不自禁的低声合唱了起来……我想此行赏梅,蕴含的是寻幽怀古的文化意义吧。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5年2月11日草于西溪云心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