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淋巴瘤患者的血液单采物,于2月21日自香港国际机场发出,当日飞抵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经上海海关查验后,第一时间被送往复星凯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凯瑞”)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细胞工厂,从飞机落地到完成申报、查验、放行仅耗时4小时。
这袋血液中的免疫细胞(自体白细胞单采物)将被作为原材料制备成具有靶向战斗力的CAR-T细胞——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后再返回香港,回输患者体内。由此,国内首创、由上海十余部门组建的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已打通细胞治疗产品“出海”路径。
在全球卫生安全体系中,血液等人体组织进境管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携带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血液,如未经严格检测与管控,极有可能在人群中引发传染病传播。对此,各国均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政策,对进境血液进行检疫。与此同时,细胞治疗,也是上海极具优势的生物医药细分赛道。目前上海已有复星凯瑞、药明巨诺、科济制药等三家企业的CAR-T细胞治疗药品在国内上市,占全国已获批产品的一半,复星凯瑞的奕凯达®更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产品。细胞治疗产品一般适用于经其他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生存期多以“月”计,境外患者免疫细胞不仅需要走通进出境道路,时间上也绝不能耽搁。
那么,申城如何既守住国门生物安全,又发展好生物医药先导产业?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是解题思路。2022年3月,在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上海海关、上海市经信委联合出台《关于试点开展进出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的公告》,将2020年7月在全国首创的联合监管机制试点范围从浦东新区拓展到上海市,并将试点对象从进境覆盖到进出境。2022年8月,11个成员单位协同合作,细化工作指引,将实施路径进一步明确。联合监管机制,本质上是一个风险防控机制,各风险点都有人盯、管得住,成为放得畅的前提。
而真实产品进出境的路径也是一个逐步疏通的过程。2023年10月和2024年5月,药明巨诺和复星凯瑞分别通过了特殊物品进出境联合监管机制的综合评估。2024年1月,联合监管机制针对药明巨诺细胞治疗产品,专门组织了一次演练,模拟了进出境全流程。经过2年多的实际运行,联合监管机制已积累了多部门协同配合、对高风险特殊物品实行闭环监管的丰富经验。
上海海关卫生检疫处副处长娄亚婷介绍,上海海关长期关注细胞治疗产业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听取企业诉求。在守住国门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针对细胞治疗产品原料有效期短、对存储温度敏感等特点,采用针对性举措解决企业痛点。2024年6月,为支持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落实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在海关总署的指导下,上海海关在全国海关率先制定优化CAR-T细胞商业化产品进境加工后复出境监管工作方案,覆盖进出境全部海关业务环节,实现顺势、嵌入式监管,共同护航产品通关。
今年初,境外一位淋巴瘤患者希望使用复星凯瑞的CAR-T产品,上海海关接到复星凯瑞的需求后,立即启动上述工作机制,跨前对接企业需求,制定“一企一策”专项方案。指导企业根据国际标准建立生物安全风险自我控制体系,境外合作医院严格执行患者样本传染病筛查要求,确保样本进境运输符合生物安全包装要求,并由专人运输。2月21日,该患者血液单采物凭借联合监管机制综合评估意见和企业申请,免于辐射检查。上海海关严控查验过程开箱时长及温差,检疫合格放行后,货物信息就流转至联合监管机制,各成员单位做好接力监管,织牢织密生物安全网。
从航班自香港起飞算起,12小时内抵达企业,海关完成了多环节接力,如此抠细节,是因为对患者而言,这袋等待制备成CAR-T细胞的血液单采物可能是患者最后的治疗机会,容不得半点差池。
“自体细胞治疗产品原材料来源于患者,高度个性化、定制化,因此跨境运输的试错成本极高。血液单采物和CAR-T药品的温度、时效、性状、监管鉴别都有其特殊性,给细胞治疗产品进出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上海市首创的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出境联合监管机制,对于我们企业的产品能顺利‘出海’具有重要意义。”复星凯瑞首席执行官陈星蓉说。
据悉,全国有百余家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相关企业,上海占了50%。除复星凯瑞、药明巨诺、科济制药已上市三款CAR-T产品外,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先博生物、原启生物等企业在CAR-T治疗研发或临床亦有积极进展。这些药企均反映,上海生物医药技术有着深厚积累、制备产业链完整高效再叠加政策赋能,已形成与海外巨头同台PK的竞争优势。
下一步,针对新的发展需求,上海海关将继续扩展细胞治疗产品便利化通关模式的覆盖面,在产品类型方面从CAR-T治疗产品扩展至全部细胞治疗产品,在产品阶段方面从目前境内获证上市产品拓展至临床研究阶段产品,全面助力上海细胞治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