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分享寒假“志愿服务”经历在实践中自我蜕变

极目新闻 2025-02-22 09:12:57

极目新闻记者周治涛

通讯员刘勇

实习生黄瑞希

“只有深入基层,走在一线,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基层社区工作的艰辛……”这是近日发生在武昌职业学院3513教室党团活动的一幕,站在主席台上发言的不是任课老师,而是来自学校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23级室内设计专业的同学董嘉玮在向同学们汇报自己的实践故事。

董嘉玮的家乡在河北石家庄辛集市,寒假期间,他选择深入社区,与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并肩作战,亲身体验基层工作的点点滴滴。从协助处理邻里间的微小纠纷,到参与社区环境的整治行动;从关怀帮助社区内的老人和残疾人,到参与组织社区的春节慰问活动,董嘉玮的身影活跃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董嘉玮在分享这段宝贵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春节期间的一次难忘任务。春节期间,社区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春节慰问活动,为困难家庭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由于男志愿者数量较少,只有三个人,董嘉玮和另外两名志愿者需要负责将满载慰问物资的货车卸货。

“那天,天气寒冷,但我们三人齐心协力,硬是将一车车的物资搬运下来,再分送到各家各户。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当我们看到那些收到慰问品的家庭露出的感激笑容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这次经历让董嘉玮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以及帮助他人所带来的满足感。

另一位参与返乡实践的同学杨馥羽,则讲述了她在家乡社区幼儿托管的所见所闻。作为志愿者,杨馥羽同学在家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爱心托管班”中,与20多名留守儿童共同书写了一段温暖的文化记忆。

“作为大山里走出来的大学生,我曾以为乡村振兴需要宏大的叙事,而今方知文化薪火的传递往往始于火塘边的细语。那些在吊脚楼里复活的古老歌谣,那些通过视频连线传递给远方父母的拓印作品,正像清江之水般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未来。我将继续用青年视角解读传统,让民族文化的星河,照亮更多孩子的归家之路。”杨馥羽的日常工作中,充满了与这些幼儿园小朋友们相处的温馨与乐趣。每天清晨,当阳光洒满教室,她便带着温暖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小朋友的到来。在托管班里,她不仅是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孩子们情感的依靠。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学习不仅仅是认字算数,更是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杨馥羽设计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如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的民族手工艺品,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土家族和苗族的文化符号;利用自然界的素材,如树叶、石头等,进行创意绘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参与简单的垃圾分类游戏,让保护家园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午餐时间,杨馥羽与托管班的阿姨们一起准备营养均衡的餐食,确保孩子们健康成长。餐桌上,她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在家的小故事,或是学到的新知识,让每一顿饭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也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与表达。

午休后,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户外活动时间。杨馥羽带着他们在托管班周围的小树林里探险,教他们识别不同的植物和昆虫,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与思考。她还组织简单的民族舞蹈和歌曲教学,让孩子们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协调性。

每当夕阳西下,托管班里便充满了离别的不舍。杨馥羽会逐一拥抱每个孩子,用温柔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带着笑容和期待回家。对于那些因父母外出务工而偶尔感到孤独的孩子们,她更是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深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每一次的陪伴和教导都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杨馥羽感慨地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这些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爱中成长,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照亮他们未来道路的明灯。”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参与寒假社会实践的有60余人,他们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特色,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寒假返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乡村振兴的田野调研,到社区服务的温暖瞬间;从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到科技创新的前沿探索,他们的足迹遍布城乡,每一次实践都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植根于广袤的社会土壤之中,不仅为当地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与蜕变。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华在活动总结时表示:“社会实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看到同学们在实践中展现出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深感欣慰。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搭建更多实践平台,鼓励更多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0 阅读:5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