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马黎郭楠
一年一度,浙江考古和你的约会来了。
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汇报会,将于2月28日-3月1日举行。
今年有些特殊。
记者考古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翻到了2015年12月27日,那天,2015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在杭州举行,钱江晚报作为媒体支持,这是浙江省首次为考古发现“打榜”。
今年,这个浙江考古“奥斯卡”已经来到了第十年。
十年前的top10,比如良渚古城遗址、玉架山环壕聚落遗址、南宋临安城遗址、杭州古海塘遗址,等等,今天说起它们的名字,已经不会觉得陌生,我们和考古的距离,时不时会挂上“网红”“热搜”和“出圈”这些词汇,十年间想要努力输出的考古信息和故事很多已经成为大众共识。
时间是最好的宣讲者吗?
所以,今年的评选主题词,我们用了一个时间词:穿越。
26个入围项目,26位考古人,将穿越时间的迷雾,跟你聊聊千年、万年前,发生在越地的那些事儿。
今年的评选现场依然不对外开放,潮新闻将全程直播这场PK,3月1日上午现场揭晓结果。我们过去习惯“六大”或者“十大”,浙江考古的评选结果并不硬性设置“几大”,以每年考古发现成果和学术价值的重要性来评判。
别忘了,还有一个跟你有关的重要环节。
这几年,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都设置了大众投票,作为赛前热身,今年,这个围观项目继续。下周,潮新闻将开通公众投票,为你喜欢的考古项目投票。
你可能会问,第十年了,那有没有什么彩蛋啊?
有的。
以前有读者给我们留言,每年看考古评选信息量太大,不好消化,能不能看到这些“新鲜出炉”的新发现呢?
3月,我们将首次举办浙江考古重要发现的展览,展出去年26个考古发现的代表性文物,地点在浙江省博物馆。
剧透只能这一丢丢,潮新闻会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消息。
说完了新闻的“5个W”,我们来说说具体的,去年浙江考古的亮点是什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先为我们划一波重点。
“重大”,必然是大家特别关注的。
比如,最近很红的仙居下汤遗址,2月19日刚刚入选“六大考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它是“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为研究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样本。下汤遗址考古成果展现出相对完整的定居社会,揭示了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基本面貌,为上山文化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下汤罐”
“下汤,我们就会继续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继续研究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方向明说。
同样在“考古中国“课题中的,还有它的兄弟——衢州皇朝墩遗址。除了“最早的水稻田”,环壕聚落的出现是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皇朝墩遗址不仅台地及环壕结构保存完整,且较完整地保留了稻田、外围古河道、古水塘等一系列生态格局,构成了完整的聚落景观,这是其他遗址所不具备的要素。
皇朝墩遗址壕沟和稻田区域航拍
已经是“全国十大考古”的朔门古港,又一次入围。为啥?
考古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随着新材料的发现,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方向明说,“朔门古港”这个名称已经远远涵盖不住了,这不光是一个“古港”的问题,而是城。
朔门古港是迄今国内外考古发现的序列最清晰、要素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代港城遗址,目前已列入中国世遗申报预备名单。
请注意,港城。
朔门东侧城墙及城外道路
去年,考古队主要围绕望江门、奉恩门及2号沉船继续发掘。比如,望江门区域,进一步理清了五代至明清3期城门城墙、2期瓮城的更迭演变,城内外各时期的登城马道、出城道路、房址、水井、水池、排水沟交错分布,完整呈现了望江门区域4期7段的兴废沿革过程,南宋及元末明初,温州古城防御设施发生重大形态转变。
我们关注考古,往往习惯“最了”“第一次”和“重大”,实际上,考古人的日常更多是围绕我们城市发展的基本建设,也就是现在说的“考古前置”。
“这些工作,我觉得对于浙江考古来讲,无论是重要的,还是相对重要的,甚至有一些不太重要的,都是重要的工作。”
这次入选的几项先秦考古发现,很多涉及到河姆渡、良渚、好川等,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而历史时期,有临安衣锦城城墙遗址、绍兴稽中遗址、嘉兴东塔寺遗址,临海凤凰山窑址等。
嘉兴东塔寺遗址出土蹲兽及鸱吻残件
浙江考古评选的限定词,不是十大,也不是新,而是重要。何为“重要”?
方向明认为,我们讨论重要性,可以围绕三大点。
一是认识上有新的突破,有新的认识,是可以填补空白的。比如浙西南近些年的考古发现,包括丽水庆元小熊山遗址、云和显圣湾遗址。
小熊山遗址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南的一处好川文化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庆元县无先秦时期遗址的空白。目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庆元展开区域系统调查,已发现遗址近80处,大大延伸了庆元县的历史轴线。
“过去说庆元,我们只知道香菇和廊桥,一点都不知道还有新石器文化,而且是埋藏这么高等级的好川时期遗存,那是了不得的事情。”
小熊山遗址M1平面照
还有一点,就是野外认识上的新突破。
野外认识指什么?
说个经典案例,就是1986年良渚反山王陵的发掘,至今都是野外考古的经典。前几天,央视纪录片推出了全新纪录片《考古者说》,第三集的主角,正是反山大墓和领队王明达。
“你有没有聚落考古的意识?你可能挖的只是一个点,但是,你有没有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有没有从复原大历史上进行思考,我觉得这一点上的新认识新突破,是很重要的。”
去年,杭州的几个重要发现,比如萧山金家浜遗址、滨江傅家峙遗址,还有萧山鲁公桥遗址萧山的金家浜,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萧山跨湖桥边上的越王城和柴岭山土墩墓的一个大聚落。
鲁公桥遗址揭示了自良渚文化时期至明清时期的聚落演变过程,良渚文化的堆积很丰厚,而且还出土了过滤器,这是良渚遗址群早期的重要特征,是萧山蜀山遗址、富阳瓦窑里遗址之后的又一次发现。“说明在良渚早期,以良渚遗址群为核心的中心区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还有余杭清水湾遗址,主要收获来自于先秦遗存,遗物代表了良渚文化中晚期到钱山漾、广富林和马桥文化的完整序列。
“那说明什么?说明在良渚晚期,有一些低等级的聚落由于种种原因,向山麓地带迁徙了。这对当时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动荡,是很好的材料。”
2月18日,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动员部署会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提到,“打造更多有影响力、传播力和辨识度、美誉度的文化标志性成果”,“在赓续历史文脉上实现新提升”。
“我们的发现中,有没有擦亮浙江文化标识?要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的品牌,这个品牌,一定是从古到今的。”
瓷窑址考古、浙江青瓷,也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这次也有两项入围。
方向明说,瓷窑址是特殊手工业的考古,最后还是要把它纳入到宏观的历史范畴中,技术和审美的复兴,背后一定有宏观的历史背景在做支撑。
比如吴兴三湾窑址群,上至东汉早期,最晚可到三国时期,是浙江东汉时期低温釉陶向原始瓷再向成熟青瓷转变的关键窑址点。
浙江吴兴三湾窑址出土锺、壶、罐、坛
东汉的窑址,过去发掘的数量并不多,三湾窑址群里面烧的,除了作为随葬品的明器之外,还有实用器。
窑群东部有一条自然河流,最宽处30米,最深处达7米,大量的产品由此河道进入西苕溪流域,再向各地输送。考古队员发现,杨家埠汉墓(考古学家胡继根先生主持发掘)出土的东汉器物与窑址内的产品基本一致。它保证了西苕溪流域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对当时产品的输送和贸易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刚才提到浙西南考古的突破,我们用了一个词:填补空白。
“填补空白是没错,但是更多的其实是对于大区域,包括闽北、赣东文化面貌的认识和价值归纳。”
1989年,牟永抗先生去福建参加闽台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写过一篇文章《钱塘江以南的古文化及其相关问题》,提出要把东南沿海的古文化和从日本列岛到菲律宾沿线整合起来考虑,“我觉得这个区域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古代文化的土著性、独特性和和整体性。所以我们讲填补空白,理解的范畴要更大一些。”
这26个入围项目究竟发现了什么,又有哪些历史空白被填补了?从今天起,潮新闻也将分3期(按年代顺序),亮出26位候选者的秘密武器。
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入围vol.1
(图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