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小学通州校区五(8)班潘佳叡
在科学课本中,我看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图片和文字,让我对这项古老的水利科技工程心驰神往。假期里,循着课本的指引,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成都,感受它存留在历史长河中的绝代风华。
我们从秦堰楼入口进入都江堰景区。站在楼上往下看,奔腾的岷江水,墨蓝中带着青绿,从远处的群山间汹涌奔腾而来,像一条气势磅礴的长龙,自北向南,流入广阔的成都平原。
跟随导游,我们首先穿过岷江上的安澜索桥来到了鱼嘴。鱼嘴是修筑在岷江江心的一条分水大堤,像一条大鱼的嘴巴,把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两条水道。导游说,在丰水期,六成江水会流入外江,四成江水流入内江,这样就可以防止成都平原发生洪水灾害;而在枯水期,四成江水流入外江,六成江水会流入内江,这样就保证农田有足够的灌溉用水。我惊叹古人竟然能想出这么巧妙又神奇的“四六分水”法,让江水听从人们的指挥!
接着,我们漫步到飞沙堰。表面看起来飞沙堰并不起眼,但是它的作用可大了。导游说,飞沙堰是这个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核心功能是泄洪和排沙。排沙时,它利用水流的漩涡和离心力原理,将岷江上游八成的沙石从内江抛入外江,避免内江和灌区堵塞,这就是“二八分沙”法。我站在飞沙堰旁边,看着江水从堰上流过,不禁叹服古人的治水智慧!
最后,我们沿着江堤来到了宝瓶口。宝瓶口是人工烧山炸石后开凿出的一个狭窄的口子,就像一个瓶口,宽度和深度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与鱼嘴和飞沙堰相互配合,控制内江的水量并排沙。古人在没有现代计量工具的情况下,完成这么伟大又精确的自然改造工程,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们还在这里观看了讲述都江堰修建背景的舞台情景剧《都江堰》。站在江堤上,我不禁想到了“古人的智慧,今人的瑰宝”这句话。这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仍在为成都平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次都江堰之旅,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明白了科学的美妙之处需要亲自感受,要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导教师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