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尹佳丽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2月22日下午,一级美术师蒋昌忠,做客长江讲坛,展示历代有关对大熊猫记载的古籍和专著,以及他创作的大熊猫画作等,为读者介绍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蒋昌忠怀着对大熊猫的热爱和对书画事业的执着,通过多年的研究与钻研,创作了关于大熊猫的大量作品,其中《国宝修竹图卷》被评为“最长大熊猫进化史主题书画长卷”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他的大熊猫主题创作,还曾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展厅展出过。
当日长江讲坛的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座无虚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小朋友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当蒋昌忠展示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相关内容时,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些可爱瞬间。
“远古走来,适者生存,力抗严寒,智渡冰期。”蒋昌忠用这16个字简短地概括了大熊猫的进化过程。据他介绍,熊猫最开始也存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它们最开始被统称为始熊猫,遗憾的是这类熊猫没能全部进化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部分大熊猫是由中国云南禄丰等地进化来的。从800万年前的始熊猫,到200万年前的小种大熊猫,再到100万年前的巴氏大熊猫,最后到现代大熊猫,穿越800万年漫漫风尘,我们虽然无法了解它们经历了什么,但却有一点共识:适者生存。
蒋昌忠介绍,中国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给大熊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食铁兽”,因为大熊猫牙齿比我们想象中的锋利,能嚼食如铁一样坚硬的物体,凭借着极强的咬合力,它可以轻易地战胜天敌。还有它的爪子,是一件天然的利器,有些专家将大熊猫的爪子戏称“医生的解剖刀”,所以在它生活的地区,豹子、狼、金猫都不敢袭击它。
生存下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繁衍。蒋昌忠讲解道,大熊猫选择在气温暖和的春天交配,每两到三年繁殖一次,交配后受精卵处于休眠状态,一直漂浮在子宫里,直到满足特定的条件,才会落到子宫壁上发育,每胎产下一到二个幼崽,成活率约60%—90%。现在对大熊猫的保护引起了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关注,自1963年我国建立首个大熊猫保护区以来,迄今为止,我国共设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讲座结束后,读者们的热情丝毫不减,纷纷涌上讲台,拿着讲座明信片、笔记本、书籍,拉着主讲人签名、合影留念。读者金先生说,这场大熊猫讲座,巧妙融合自然科普与美术艺术欣赏,是一场不可多得的文化盛宴。
(本文图片由长江讲坛提供,王亮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