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需要的是什么?当把这个问题抛给时下最火的DeepSeek,深度思考后的它给出了10个关键词,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创新驱动与科技赋能,培育未来产业是关键举措之一。
在2月21日举行的成都市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现场推进活动上,成都从容地打出了一张“未来产业牌”——总投资额超500亿元的47个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重大项目签约亮相,推动成都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产业迈入集群化发展新阶段。
从低空到太空,成都在下一盘什么棋?这一未来产业在成都的想象空间有多大?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重大项目落地,到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产业加速“腾飞”,成都该如何打好这张产业牌?
47个重大项目催生出广阔的未来产业空间
今年春节期间,来自江苏的刘女士带着孩子在都江堰融创文旅城的临时起降点搭乘观光直升机,从空中俯瞰都江堰、青城山的山水之幽、人文之胜,独特的视角和酷炫的体验让刘女士直呼“第一次有这样的体验,过瘾”。
这仅仅是成都低空经济火热发展的一个缩影——打个“飞的”体验空中观光文旅新消费、在兴隆湖边喝一杯无人机送来的咖啡……从去年至今,“低空经济”快速走进大众视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随着全国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正式投用,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一期建成,低空运营航线超过70条……成都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当头顶的天空越来越忙,成都将目光聚焦到了更遥远的太空,加速布局商业航天。在成都市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现场推进活动现场,签约的47个重大项目透露出成都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上的“野心”。从签约项目的内容看,涵盖星算计划、运载火箭、卫星通信、工业无人机、航天装备等关键领域,这些项目的签约落地将打开多大的想象空间?
从签约项目内容看,产业指向性和针对性都非常强,其中既有中大型无人机整机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项目,也有具备“星、箭、终端”全生态链总体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基地,还有瞄准提升成都卫星整星批产化能力的项目。
随着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的落地实施,一条覆盖上下游的“研发设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产业链已经初露峥嵘,也给予了未来产业发展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低空到太空成都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
作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也是朝气蓬勃的产业新风口。但要说起航空航天,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西昌”“酒泉”等火箭发射基地,成都勇闯商业航天新赛道,底气在哪里?
事实上,作为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商业航天先发城市,成都一直把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建成航空动力实验室等国省级创新平台33个,构建了“研发设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商业航天产业链,依托成飞、成发、中国民航二所、中航无人机、沃飞长空、腾盾等链主企业,成都已集聚500家上下游企业,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综合竞争力已经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近半年以来,成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产业领域一直动作频频。
去年12月12日,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基地项目在成都未来科技城正式开工,将打造包括复材生产、部件装配、喷漆、整机总装、试飞等生产全链条,预计在2026年进行小批量的生产交付。这也是沃飞长空在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后,开始进入生产制造冲刺阶段,“未来将有更多的eVTOL从这里销往全球各地。”沃飞长空CMO(首席市场官)费岚说。
同样是在12月,遨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成都未来科技城智能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启动,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具备每年可为超过1000颗商业卫星提供配套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遨天科技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遨天科技-电子科大空天智能电推进联合实验室,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空间轨道服务等战略性工程提供基础支撑。
逐梦星辰大海成都如何“飞”得更稳、更快
作为万亿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热度不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约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加快产业布局。逐梦星辰大海,成都如何“飞”得更稳、更快?
“‘十三五’的时候,成都就被纳入首批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目前,成都航空制造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前三,工业无人机领域居于全国第一梯队。”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剑认为,以深圳、北京作为头雁领跑,成都与上海、广州紧随其后,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正在加速竞逐“天空之城”。
一个共识是,未来产业的发展逻辑与其他的传统产业完全不同,未来产业所需要的是一个足够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
给补贴、给政策、给场景……成都正在先行先试探索营造良好的未来产业发展生态。比如,《成都市促进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提出“卫星星座与城市基建一体融合、卫星产业和城市发展双向赋能”的思路,《成都市促进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实施细则》,在实施“蓉城星海”计划、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行业应用牵引、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四个方面给出16条细化举措。
创新的扶持政策、良好的产业生态,也是现场签约企业天一华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洺宇频频提到的关键词。这也是企业将研发中心、制造基地这一商业航天全链条里头最重要、最核心环节落地成都的关键因素。
在签约现场,刘洺宇欣喜地看到了很多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展现了成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实力,让他看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李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