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糖尿病,很多人认为这是成年人的专属,事实上,在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中,儿童也占有很大比例。
近日,一位4岁的女孩竟然确诊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最凶险的急性并发症,严重可致命。
4岁女孩春节时饮料、甜食不断
突然无精打采
露露(化名)是一个4岁多的小女孩,平时活泼好动,特别喜欢吃甜食,尤其在春节期间更是每天饮料、甜食不断,三餐的胃口也是好得很。但是,这几天妈妈却发现她无精打采,于是急忙抱着孩子来到浙江杭州某综合性医院就诊。
医院急诊儿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了情况,观察到露露呼吸特别深长,追问妈妈露露最近有没有多饮多尿情况,妈妈这才意识到露露近期不但多饮多尿,还多食,并且已经持续大半个月了,但之前还以为是长身体的正常现象便没多加留意。
医生马上给孩子测了血糖,结果竟然高达31.68mmol/L(随机血糖正常值:3.9-11.1mmol/L),远远超出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进一步血气分析发现露露不但患有儿童糖尿病,还合并有酮症酸中毒。这个消息,让妈妈万万没想到,医护人员立即为露露进行扩容补液降糖等处理,并持续监测血糖及血酮变化。
那么,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何早期识别身体发出的信号?家长朋友们又该如何来预防呢?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是高血糖危象的一种,以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多发于Ⅰ型糖尿病,也可见于控制不良的Ⅱ型糖尿病。
如何早期识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起病较急,症状开始时比较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消瘦)。可具体表现为:
1、突然出现饮水量、排尿次数增加。5岁以后突然出现尿频表现,尤其是夜尿频繁。多饮多尿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减少,无法维持血糖平衡,从而导致高血糖,引起口渴,血糖随着大量水分子排出体内后,人体脱水从而加剧口渴。因此不论几岁孩子遗尿都要考虑是否是儿童糖尿病。
2、食量大增,饥饿感增强。以前不吃的东西也拿来充饥,但体重减轻,消瘦明显,疲乏无力,精神萎靡。这一点容易被很多的家长忽视,以为是孩子学习压力大,劳累过度导致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重应该连续稳定上升,但突然出现体重下降情况,家长要警惕。
3、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导致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
4、频繁腹痛和呕吐现象。这种情况很容易被误认为吃坏肚子而加重病情,家长要注意警醒,异常情况要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糖尿病检查。
5、伤口较难愈合。特别是伤口反复感染、渗出、久不愈合。需要注意的是,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就是病毒感染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
6、孩子不爱动,时常疲乏无力。孩子本来处于精力较为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应该多动,但突然老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户外活动,精神委靡,有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如何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感染要预防
感染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诱因,因此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饮食,防止受凉感冒。一旦患病(如发烧、腹泻等)要积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及尿酮体指数,遵医嘱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用药遵医嘱
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孩子,要积极控制血糖,若需调整或暂停用药,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迷信民间“降糖配方”。
3、合理饮食,生活规律
遵循低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的原则,少吃糖果、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食物。引导孩子平时要做到起居有常、按时睡觉,杜绝熬夜等不良习惯。
4、适当运动,及时补水
每天要有适当的运动,像散步、跑步、跳绳等,不可久坐不动。活动时更容易出汗并导致脱水,从而引发酮症酸中毒,因此应及时补水。
5、早期识别,及时就医
很多糖尿病酮症的患者在早期表现为乏力、纳差、呕吐等情况,这就需要家长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注意血糖、尿糖、尿酮的监测,了解尿量、体重的变化。一旦怀疑发生酮症,应及时就医。
儿童糖尿病发生率上升
此外据介绍,近年来Ⅰ型糖尿病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宁波大学附属妇儿医院每年确诊的新发病患儿达到100多例最小的才6个月
据一位患儿妈妈介绍,她家孩子2岁不到,近段时间突然饮水量大增,奶量也明显增加,而且在多饮多食后,体重反而下降了。去医院后的检查结果也让所有人都吃惊:尿糖4+、血糖飙升到测不出来。最终,该患儿被确诊为儿童Ⅰ型糖尿病。
家长近乎情绪崩溃,医护人员开导说,儿童糖尿病并不少见,只要经过规范的治疗,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一家人心情这才渐渐平复,开始积极配合胰岛素注射和饮食管理。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血糖逐渐正常,体重也长回去了。
这么小的孩子又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也没有肥胖怎么就突然得了糖尿病呢?
医生介绍,成人糖尿病以Ⅱ型最常见,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衰竭所致。儿童糖尿病有Ⅰ型、Ⅱ型和特殊单基因糖尿病等,其中90%是Ⅰ型糖尿病。
目前,Ⅰ型糖尿病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某些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毒物等)导致体内产生了破坏胰岛β细胞的细胞因子及抗体,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体内血糖越来越高,最终表现为糖尿病。
遗憾的是,Ⅰ型糖尿病目前仍然无法根治,但不断出现的新的管理手段可使血糖控制更加安全有效,糖宝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有个精彩的人生。
医生介绍说,查出Ⅰ型糖尿病后,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患儿的血糖。
↓↓↓
健康小常识
出现这8个症状
需要警惕糖尿病
1、嗜睡
有相关数据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白天嗜睡的时间是正常人的两倍左右,特别是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
在夜间睡眠充足的情况下白天仍睡不醒,就需要多加当心。
2、反复尿路感染
因为长期高血糖,所以尿液里也含有大量葡萄糖,容易滋生细菌。同时,患者抵抗力下降,白细胞吞噬功能不如以前,感染便容易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尤其是年纪大的部分女性患者还会出现尿道口干涩、排尿不尽、排尿后小腹酸胀,甚至小便失禁等症状。
3、皮肤痛瘙
冬季之时,皮肤往往干燥缺水,很多人的胳膊、下肢和后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
大部分人会选择清洁皮肤或者外擦护肤品来应对。但皮肤瘙痒有时不仅仅是皮肤问题,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约有10%的早期患者会出现全身性或者局部性的皮肤瘙痒,外阴和肛门部位较为常见。
此外,皮肤瘙痒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形式。当糖尿病患者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时,可能已经产生神经并发症,这种感觉叫蚁行感。
4、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影响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加之营养丢失严重,抵抗力下降,则会导致伤口愈合困难。
5、低血糖
大多数人认为糖尿病是高血糖的代名词,但其实低血糖也是糖尿病早期的表现之一。这类低血糖在中年人中较为常见,患者初期常常有饭前饥饿难耐等表现。
这是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迟,与食物吸收引起的血糖变化不同步,饭后血糖达到高峰的时候,胰岛素分泌却没有达到高峰值,到下一餐血糖回落的时候,胰岛素达到了高峰值,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出现餐前饥饿感。
所以,如果患者反复出现餐前低血糖,建议做一个胰岛素释放试验,看有无高胰岛素血症的可能,此外就是应该注意按时进餐,避免饥饿。
6、腹泻
与糖尿病有关的慢性腹泻,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很多人以为肚子不舒服可能是最近“吃坏了”或者肠炎等肠道疾病,就忽视了糖尿病的可能。
很多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缓慢,不一定有口渴、多饮、多尿的症状,但会因并发症如胃肠道症状(腹泻)就诊。糖尿病腹泻多见于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会造成胃肠植物神经功能受损障碍,引起腹泻。
有些患者可以表现为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这主要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影响到了肠管的血供及神经损伤,导致肠道的功能出现紊乱。交替表现为在某一段时间内以腹泻为主,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又以便秘为主。高龄老人容易出现相关症状,家人需提高警惕。
7、手脚麻木
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了手脚麻木、胀痛感以及行动不便等异常表现时,往往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8、视力下降明显
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使视力受到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影响最严重,患者常常因视网膜出血,造成视力突然下降。
糖尿病患者
远离五大饮食误区
糖尿病治疗策略有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想吃不敢吃的滋味太难受了。其实,避开糖尿病饮食误区,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美食。
误区一
不吃主食就能控制血糖
主食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摄入主食才能保证大脑能源供给。如果不吃主食,会出现乏力、暴躁、低血糖、昏厥等症状。
建议:控制摄入总能量。主食在总能量范围内优选升糖指数低的主食,每日摄入量不少于150克。以低油(小于25克/天)、低盐(小于5克/天)为宜,多吃绿色蔬菜。
误区二
粗粮可以多吃
有糖友认为粗粮升糖指数低、对血糖影响小,就不限制粗粮的摄入量。其实,粗粮也是碳水化合物,吃太多会使血糖升高。
建议:主食粗细搭配。细粮有大米、精白面粉等。粗粮有小米、燕麦、糙米等。建议粗粮占主食的1/3。要注意烹饪方法,避免食物过于软烂。
误区三
“无糖”食品可以多吃
“无糖”食品虽然口感不甜,但是由淀粉制作,还增加了更多脂肪,不建议多吃。
建议:“无糖”食品不能多吃,把淀粉含量计入主食量。
误区四
肉不能多吃
肉类摄入太少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引发抵抗力降低和肌少症,还易产生饥饿感,不利于坚持饮食治疗。
建议:每日摄入100~150克肉类食物。可以选择鱼、虾、去皮家禽、纯瘦肉等,也可以选择豆制品,少吃动物内脏。
误区五
不能吃水果
各种水果都能吃,但要控制量。
建议:推荐吃升糖指数和热量较低的水果,如柚子、橘子、草莓、苹果、梨等,每天吃150~200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孟猛综合央视新闻、光明网、健康报、生命时报、澎湃新闻、温州市妇幼保健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