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艺术中的艺术。2月25日,当选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仅三天的彭争武来到东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驻地报到,身为市政协委员的他今年带来提案《打造东莞“诗歌名城”,助力东莞文旅发展》,建议将东莞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诗歌名城,赋能东莞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智能制造、文旅发展。
彭争武是一位“70后”诗人。二十多年前,他从湖南平江来到东莞,通过自身奋斗,如今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政协委员。作品《虎门书》被誉为中国近代史有影响力史诗,获第八届中国长诗奖。出版了诗集《无语的夜》《诗三月》《东莞书》《寻找》《虎门书》等。
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东莞不仅是全国“打工诗歌”“底层写作”的策源地和大本营,也是“新工业诗”“生态诗歌”的生长点和书写重镇,为中国诗歌当代版图留下了一份厚实的地方档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莞有国家一级作家诗人有3人、国家二级作家诗人有10余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诗人近30人,省级诗人会员近100人;东莞诗人出版个人诗集达200多部,还有30多人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多种外文出版和发表、推介。
正是基于东莞诗歌历史源远流长、创作队伍庞大、活动多且影响大等缘由,彭争武认为,东莞诗歌名城的打造有“四个赋能”价值——赋能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赋能智能制造、赋能文旅发展。“东莞不仅是一座先进的国际制造名城,更是一座充满浪漫和诗意的城市。因此,为了展现东莞在全国文化的形象与影响力,同时助力东莞文旅发展,可集中文化资源,打造东莞‘诗歌名城’的概念。”
彭争武建议,围绕“四个赋能”,打造东莞诗歌名城建设,强化文化软实力的辐射能效,提出“135”设想,即1个顶层设计,3个“十”驻点创作和5个“一”诗歌工程。其中,1个顶层设计是组建东莞诗歌名城协调小组,制定相关制度、措施与规划;3个“十”驻点创作是指从东莞诗人队伍中精选出30名代表性诗人,分别安排10名诗人驻社区、10名诗人驻基地、10诗人驻企业,走出去、沉下去,开展体验式模式,进入社区基地,体验生活,进行诗歌创作。
5个“一”诗歌工程则包括创建莞城鳒鱼洲诗歌小镇、谢岗镇银瓶山诗歌小镇、长安镇乌沙诗歌小镇等一批诗歌特色小镇;设立一个高层次、有影响力的城市诗歌大赛;打造一出具有东莞城市精神象征的城市诗剧;创作出版一批精品力作;形成一套用才留才机制。
文|记者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