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计算所,每当提起陈晓磊的名字,总会联想到"开拓探索"这个关键词。作为国产民机操作系统适航项目的先锋人物,面对适航认证这片充满未知的"技术无人区",他率领团队以科研信念为航标,在荆棘密布的创新之路上,成功开辟出一条符合民机操作系统适航认证的新航路。
从零起步 开拓“荒芜领域”

众所周知,民机操作系统适航难度高、工作量大,国内开发方没有适航开发经验,一切都充满了挑战和未知。
陈晓磊在天脉操作系统开发领域已深耕细作20载,面对民机操作系统适航符合性这一崭新而陌生的领域,前方之路依旧布满未知与挑战。自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他便矢志不渝,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一难关。于是,他率领民机操作系统适航项目团队,勇往直前,悉心钻研适航规章,深入剖析操作系统研究报告及同类产品适航数据,力求从根本上领悟适航标准之精髓,把握其核心要义。
他说:“每一次阅读规章,每一次在评审会中被质疑,都是在反复打磨中实现质的飞跃。”在设备需求分析、架构论证以及与国内外专家等的深度交流中,在一次次评审会的研讨与争论中,他带领团队一步步突破技术壁垒,慢慢提升对适航标准的理解,最终协同设备厂商,定义了民机操作系统适航符合性方法,并支持其开展设备级的操作系统适航策划,为国产民航客机的安全运行和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灵活变通 创新多维构型

面对近10个构型的天脉系列操作系统同步开展适航开发和前期论证工作,他需要统筹协调和对接众多的上级机关、设备、用户,对他来说频繁的线上线下会议、微信商网信息早已是家常便饭。当多设备、多等级、多构型操作系统需要并行开发、同步攻关时,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就像同时指挥多支交响乐团,既要确保每个声部的精准演奏,又要统筹全局的和谐共鸣。那些评审会上逐帧推敲的技术文档,那些深夜灯下键盘敲击出的一行行代码,慢慢汇聚成国产民机操作系统叩开适航大门的密钥。
在国产民机操作系统适航零基础的背景下,他带领团队创新实施基于软件CBB(通用基础模块)的研发模式,建立覆盖需求、设计、代码的公共模块数据库,形成“核心模块统一开发、特殊需求定向扩展”的灵活开发架构,通过分级分类堆管理多构型操作系统研发任务,实现需求和代码的复用率大幅提升,显著降低了项目重复开发成本。
始终领跑 创建精锐团队
在所里和部门的统筹支持下,他牵头组建了“核心人员+外包人员”模式的民机操作系统适航开发团队,核心人员抓策划、抓需求、抓核心架构,外包人员实施外围架构、需求、编码、验证。针对多领域、多机型并行开发的复杂局面,他策划并带领民机操作系统核心团队人员迅速对项目级开发指南和模板开展策划和开发工作,细化了民机操作系统的开发要求,迭代完成后迅速投入实施,并在实施中及时收集问题并更新,确保团队成员按照统一的工作标准有条不紊地开展适航开发工作。
在紧急的项目周期内,他带领民机操作系统团队完成信息系统、维护系统等天脉系列操作系统蓝标软件开发的计划、需求评审等一系列适航开发活动,同时与多用户对接操作系统的装机和适航策划,为国产民机操作系统未来规模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准。
从0到1的破冰者,从跟随到领跑的破局者,他以拓荒者的胆识,在国产民机操作系统适航领域的“无人区”插下计算所旗帜;他以代码为铆钉,将适航要求铆进民机操作系统的每一行需求;以标准为跑道,助力计算所民机操作系统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