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治好了胃肠道病人|新民·健康新知

上观新闻 2025-02-26 16:55:37

许多肠胃不适的患者在消化科反复求医后,最终在医生的建议下走进了精神(心理)科的诊室,并在精神科治疗了一阵子后感觉“好多了”。

这不是开玩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部主任、精神科陈剑华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肠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是重要的情绪器官,有一部分肠胃病症只是情绪病的躯体化,来精神科是真的来对了地方。

容易被忽略掉的情绪

55岁的张阿姨退休后因为生活规律的改变,首先影响了睡眠。紧接着,她的肠胃开始感到不适,经常腹痛、腹泻。可是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没有人陪伴和咨询,张阿姨感到十分孤独和无助。

从消化科门诊开始,张阿姨开始了漫长的看诊,然而,辗转多家医院均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医生在做了许多排除法后,建议她去精神科看看。“你的症状或许受情绪影响比较大。”

“我想过所有可能,包括肿瘤,唯独没有考虑过肠胃不适的源头在于心理。”张阿姨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门诊,她被诊断为抑郁症。经过抗抑郁药物和心理疏导,其胃肠道症状和情绪状态均得到明显改善。

“一些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可能来自阶段性的压力。比如十几岁的患者面临学习的困难、人际关系的敏感,中年患者有家庭和职场的双重压力,老年患者则可能要面对慢性病或配偶的离开等。”陈剑华说。

40岁的李旻(化名)也是从胃肠门诊转至精神科的,被消化科医生确诊“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障碍性综合征,特点是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异常的症状。

导致这种综合征的原因尚未有明确定论,但除了遗传和生理因素外,国际上已对它的一种显著病因有了共识:与精神心理因素高度相关。在陈剑华主任的门诊,她被诊断为焦虑。令她惊讶的是,服用一段时间抗焦虑药物后,她的胃肠道症状就改善了。

个体化治疗缓解症状

“在精神心理科,通过治疗成功缓解‘胃肠病’症状的患者并不少。”陈剑华说,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胃肠道症状,如胃胀、腹痛、呕吐、腹泻等,往往与情绪波动或压力密切相关,但在消化科检查中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且服用常规护胃药物效果不佳。这类患者通常还伴有失眠、焦虑、抑郁、注意力下降、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等症状。

“肠道就像情绪的镜子,许多患者最初难以接受胃肠道症状与精神障碍的关联,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耐心的解释,他们往往能够接受这一事实并积极配合治疗。”陈剑华说。

治疗这些患者的关键在于个体化方案。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这些药物不仅能够改善情绪,还能有效缓解胃肠道症状。

对于症状较轻或由生活事件直接引发的患者,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是首选。通过帮助患者调整认知和应对方式,能够显著缓解症状。

近年来,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心身疾病患者较有所增加。而精神科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症状实际上可能是精神障碍的躯体化表现,即心理问题通过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肠-脑轴(Gut-BrainAxis)密切相关。

“治疗,不能仅停留于缓解他们的躯体症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肠道与情绪的紧密联系提醒我们,身心健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精神心理科的干预,许多患者不仅摆脱了胃部不适的困扰,还学会了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陈剑华说。

情绪波动会影响肠道

肠道拥有独立的神经系统,称为“肠神经系统(ENS)”,它能够感知和传递信息,并与中枢神经系统(CNS)相互作用。情绪波动(如压力、焦虑)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另外,大脑通过神经和内分泌途径对肠道功能进行调控。例如,长期的压力或焦虑可能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及肠道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途径实现双向调控,增加皮质醇释放,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或肠道炎症,进而加重胃肠道症状。

因此,当消化科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转诊至精神科进行进一步评估是非常必要的。陈剑华指出,目前,公众对精神障碍的了解仍然有限,许多人只熟悉抑郁症和焦虑症,却很少知道许多精神心理疾病或神经疾病与肠道功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胃肠道症状之外,还有些躯体疼痛障碍的患者则长期被慢性腹痛困扰,这种疼痛与情绪波动或压力紧密相连,常规止痛药物往往难以奏效。疑病症患者则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过度敏感,轻微的消化不良或腹痛都能引发他们对严重疾病的怀疑,这种心理负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不适感。而在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还会出现内脏性幻觉,他们可能感到肠道内有异物蠕动或异常活动,这种幻觉与他们的精神症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临床表现。这些疾病各有特点,但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和科学的量表评定,往往能够明确诊断,从而为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精神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如何通过科学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陈剑华说,针对这一部分心理与躯体交互的疾病范畴,他和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包括与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合作,探讨针刺和艾灸疗法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以及其在调节肠道菌群和肠-脑轴中的作用。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