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一个父亲在急切等退烧药的时候,站在门口与保安僵持不下。
另一边,他两岁的孩子正发着39度的高烧,躺在酒店床上,呼吸急促却没有力气哭喊。
如果换作是你,是否觉得应该灵活变通一点?
这事儿最近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故事的背后,究竟是规则问题,还是人情对抗了职责?
高烧 39 度的幼童急需药物,父亲为何等了一个小时才拿到?
周先生一家是从河北来广州旅游的,带着两岁的孩子准备好好享受假期。
当天晚上孩子突然发高烧,不仅体温飙升到39度,还出现了惊厥的情况。
这让夫妻俩慌了手脚,但还算妥当,立刻在网上下单买了退烧药。
按照周先生的计划,取药只是几分钟的事——退烧药送到园区的取货点,用车开过去就能拿。
但真正到了地方,却发现园区大门紧闭,药物只能放在保安室旁边。
任凭周先生怎么沟通,保安始终不同意帮忙递交药物。
即使周先生再三解释孩子的病情,急得嗓音颤抖,保安的说辞依然是,“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我不能帮。
在寒冷的夜晚等待了二十分钟后,保安终于出现了。
他坚持认为“外卖员必须亲自递交,不然不能交给你”。
即便周先生把手机里的订单信息递过去看,说明各项细节都对得上,保安却依然僵持并表示“看不懂”。
从焦急到无奈,周先生足足与保安拉扯了一个小时,药物才到手。
而这时,他的孩子早已烧到满脸通红。
从保安的角度看,这或许是他工作的核心原则——保护园区的秩序和安全,不允许交接物品存在隐患。
可从周先生的角度,这是一场“求爷爷告奶奶”的无奈。
“明明是我的外卖,手机信息对得上,就算规则再严格,也该为了孩子的健康通融一下吧。
规则本身并没有错,但同时坚守规则也应考虑到特殊情况。
像这种关系到孩子健康的紧急情况,有时候就需要灵活一点。
这也恰恰让人们质疑:规则真的应该高于情理吗?
这还不算结束。
当周先生为了取药停车时,他的车还被贴了三张罚单——罚单用胶水粘在前后挡风玻璃和主驾驶窗上,清理起来十分麻烦。
保安的理由是“占用消防通道”,可是周先生事先并不知道停车位有限,原本以为这只是几分钟的事情,谁能料到闹腾了整整一个小时?
退烧药耽搁送达,背后是规则重要还是人情必须?
在这起事件的余波中,园区管理方的回应也引起不小争议。
据工作人员的说法,保安的做法没有错,因为交递物品不在他的工作职责范围内。
而对于“车窗涂胶水”的行为,管理方也认为没有失守。
至于周先生,管理人员甚至提议“如果真那么着急,可以二次下单重新买药”。
听上去似乎合理,但试想一下,面对生病的孩子,心急如焚的父母还能冷静地操作再下一单吗?
无论如何,小孩的烧终于在药物递交后退了下来。
幸运的是,没有导致病毒感染或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有网友在讨论区提到,这其实是一场规则与情理之间的较量:谁都没有过错,但也没有完全正确。
从罚单到胶水,事件背后细节的反思这一事件的余波让许多人开始思考规则与变通的边界问题。
身为职场人,保安坚持“不在职责范围内”的态度似乎无可厚非,但在面对这样一个有特殊情况的父母时,如果能够稍作通融,或许事件会简单得多。
更值得反思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药物交接就是简单的动作。
但因为牵涉到规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竟然低到需要“外卖员必须回来”的程度。
对于周先生一家来说,这不仅是一场虚惊,更是一种无助:在你最无奈的时候,是否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人在人情在,规则有时更需要温度这起事件并非个例,而是社会上无数经济活动、规则执行的缩影。
当职责、规则与人情冲突时,我们是否能拥有一点灵活性,让规则更有温度?
孩子发烧,高烧药被拒递,一小时的僵持不休,这让人开始探讨:我们的规则机制是否太“冰冷了”?
如果“职责”成了唯一的标准,那么当生活中的类似情况再度出现,我们是否愿意为别人,也为自己,找到一条更暖的解决之道?
无论如何,人是在规则中生活的,但规则的背后终究是服务人。
当规则被“死守”时,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是保护规则重要,还是保护生活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