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孙燕通讯员王蕊江晨曾颖
胃肠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32岁的大山(化名)最有发言权。
上面吃,下面就会漏出来,一不留神,漏出来的可能比吃喝进去的还要多。体重轻了近15斤,更是碰不得一丁点他最爱的腌卤糟鲜。
8年前手术后,消化道烂成了“筛子”
大山家住杭州周边地区,8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梗阻”在当地医院做了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手术。
术后,大山常年感觉到胃部不舒服,一直吃着护胃药,但还是每天都会觉得胃部隐隐作痛。
从2024年下半年起,大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消化功能减弱了。“吃什么拉什么,腌卤糟鲜吃进去会难受,一点都不敢碰。面条吃进去出来还是面条的样子,这半年来体重轻了十五六斤。”他身高1.73米,只剩下95斤。
大山辗转北京上海求医,效果均不明显,昔日元气满满的小伙子形销骨立。
随着病情一天天加重,大山家人心急如焚。一叠四处求医问诊的医药发票没能换来他病情好转。
几经打听,瘦得皮包骨头的大山慕名找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覃吉超教授。
经过详细检查,大山被确诊为“胃小肠结肠内瘘”,影像报告显示他的消化道密密麻麻烂成了“筛子”。
覃吉超教授向大山解释,人体消化道本是较为密闭的系统,肩负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及排泄废物的关键职能。然而,在遭遇手术、外部创伤、肠道炎症或肿瘤等影响时,消化道内壁受到损害从而产生溃疡。溃疡反反复复、经久不愈就会出现“内瘘”——消化液、食物残渣、粪便在消化道四处乱窜,有的未经消化吸收,就直接漏到体外;有的则漏到腹腔,引起炎症、感染,甚至消化液还能腐蚀其他脏器,导致小肠结肠瘘。
而此时,大山现在的病情已不再是“吃啥拉啥”这么简单。他高烧不退,已经有着较为严重的腹腔感染,再拖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迫在眉睫,专家妙手“补瘘”
面对棘手的病情,覃吉超教授带领医疗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回溯大山此前的手术及检查情况,讨论解决方案。
覃吉超教授在手术中
“胃空肠结肠内瘘多好发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而术后发生溃疡的原因主要有:胃切除范围不够、胃窦部未切除、胃迷走神经切断或切断不完全、第一次手术时未发现的胃泌素瘤、输入襻过长等,我们需要先排除胃泌素瘤导致的‘卓艾综合征’,也就是先排除体内是否存在胃泌素瘤!”覃吉超教授解释,经过影像学检查以及数次化验发现大山的胃泌素属于正常范围。
因此,排除了胃泌素瘤,考虑大量胃酸进入消化道后,消化道黏膜受到酸蚀,毕Ⅱ式胃大部手术+Braun吻合这种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方式,虽然有减少胆汁反流的优势,但是也带来减少中和胃酸的弊端。这是大山病情如此严重的“元凶”!
如何既消灭元凶又成功“补瘘”?覃吉超教授表示,如此大面积消化道的内瘘手术,难度系数高,风险不容小觑,但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始终是团队最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手术,既彻底解决内瘘的问题,又力求降低术后并发症,助力患者重归健康的生活轨道。”
按照专家团队讨论后为大山“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大山首先接受了前期经过营养不良纠正和抗感染治疗,为手术做了充分准备。
2月底,覃吉超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这场高难度手术。因为已经切过一次胃,大山原来的胃肠吻合口处、腹腔的大小肠之间、肠管与腹壁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粘连。手术中,专家小心翼翼地分离了粘连的组织,在高清腹腔镜下找到内瘘,成功地切除了形成内瘘的胃空肠吻合口以及部分横结肠,并进行了完美的消化道吻合手术。
术后,大山恢复良好,不仅腹痛消失,精神劲儿也回来了。他激动地说:“感谢浙大一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照顾,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覃吉超教授强调,消化道瘘要早诊断、早治疗,还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一旦出现胃肠瘘,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