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必平
CMET作为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关键分子标志物,其检测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对实现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尤其在EGFR-TKI耐药机制解析及MET抑制剂疗效预测中,CMET伴随诊断通过精准识别基因扩增和蛋白过表达,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核心依据。为推进该技术的标准化进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学术支持的“揭示肺癌的靶向之路:CMET的临床应用与未来前景”专题研讨会于2025年2月27日圆满举行。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唐峰教授担任主持,汇聚北京协和医院曾瑄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陈皇教授等权威专家,并邀请山东省立医院林晓燕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茹国庆教授参与讨论,共同聚焦肺癌CMET检测的临床挑战与解决方案。
会议伊始,大会主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唐峰教授作开场致辞。唐峰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参与表示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为肺癌精准诊疗发展凝聚共识。
北京协和医院曾瑄教授系统解析了2024版《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指南》的核心更新,聚焦MET扩增、HER2突变及ROS1融合等关键靶点。针对EGFR-TKI耐药患者,明确将MET扩增(发生率15%~20%)列为强制检测指标,并确立FISH为伴随诊断“金标准”,强调三代TKI耐药需采用“MET/CEP7比值≥2或拷贝数≥10”的严格阈值。在技术路径上,提出“IHC初筛(MET蛋白过表达)-FISH验证-NGS补充”的多层级协作模式,警示DNA-NGS对MET多体扩增检测的局限性(假阴性率>50%)。
此外,曾教授深入探讨HER220外显子插入突变(中国人群发生率3.1%)的NGS检测必要性,以及ROS1融合检测中IHC假阳性率高(>90%)的临床风险,呼吁结合RNA-NGS验证。针对新兴靶点KRASG12C(中国人群占比8%),强调其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最后提出“多组学整合诊断”方向,倡导人工智能辅助FISH判读及区域性质控联盟建设,构建“检测-治疗-随访”闭环管理体系,推动肺癌精准诊疗标准化发展。
第二位主讲人是中日友好医院陈皇教授,他系统解读了《非小细胞肺癌CMET免疫组化检测专家共识》,聚焦EGFR-TKI耐药后CMET蛋白过表达的临床价值与检测标准化。陈教授指出,约15%~20%的EGFR-TKI耐药患者伴随CMET扩增或过表达(中国人群数据差异显著,阳性率4%~63%不等),共识明确推荐:CMET免疫组化判读应基于细胞膜着色强度(3+:≥50%肿瘤细胞膜强染色;2+:≥50%中等染色;1+/阴性:弱或无膜染色),并需标注克隆号及肿瘤细胞占比。
陈教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揭示技术挑战:CMET过表达与基因扩增非完全一致(仅15%~30%共存),且组织异质性显著(原发灶与转移灶一致性仅60%~80%)。临床研究显示,CMET高表达(3+)患者接受“EGFR-TKI+CMET抑制剂”双靶治疗中位PFS达8~12个月,显著优于化疗(4个月)。未来需推动人工智能辅助判读及区域性质控联盟建设,以解决抗体差异、阈值争议(H-scorevs.CIS评分)及报告标准化问题,为精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会议进入讨论环节,由唐峰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曾瑄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的林晓燕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的茹国庆教授等多位专家参与讨论,主要集中探讨了以下问题:
肺癌相关靶向治疗药物众多,检测靶点也比较多,如何结合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需求,开展METIHC检测有无意义?
如何推动METIHC检测落地,在检测平台、试剂盒选择、人员培训、报告规范、质控等方面碰到的难点?
如果使用国产MET抗体,如何提升检测的规范性?如何看待METIHC+分子检测,平行检测的难点?
本共识存在的局限性,未来需要解答的问题和补充的数据?
在本次讨论中,专家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曾瑄教授指出,MET蛋白过表达(IHC3+:≥50%细胞膜强染色)是EGFR-TKI耐药后双靶治疗的重要筛选指标,但当前判读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如H-score阈值50%vs.90%),需结合AI辅助判读模型提升一致性。他建议耐药患者强制开展METIHC初筛,阳性病例需FISH验证(拷贝数≥10),并强调病理报告应分层标注染色强度与肿瘤占比,以匹配不同临床试验入组标准。林晓燕教授以山东省立医院年检1万例肺癌数据为例,指出基层医院可优先采用“IHC+FISH”组合,而三甲医院应推动“NGS+液体活检”动态监测体系,同时呼吁医保将国产MET抗体纳入收费目录,降低成本。茹国庆教授补充,国产抗体与进口SP44一致性达85%,但需在共识中明确其验证数据,破除“进口优先”偏见;针对检测困境,他提出建立区域性质控联盟,统一染色平台及判读流程,并推动数字化病理与AI算法的整合应用。三位教授一致认为,未来需开展中国人群“MET过表达-扩增-治疗响应”多中心研究,优化“IHC2+/3+优先入组”的临床决策路径,同时加强病理与肿瘤科的MDT协作,推动精准诊疗生态构建。
由中国团队开展的一项单中心研究《ConcordanceofdifferentimmunohistochemicalassaysinMETproteinoverexpressiondetectioninlungadenocarcinoma》在ESMOAsia2024最新发表。该研究比较了四种不同免疫组化抗体和检测平台在肺腺癌MET蛋白过表达检测中的一致性,安必平LBP4克隆号CMET一抗与SP44克隆号CMET一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整体一致性98%,敏感性100%,特异性97.37%,成绩优异,详情可点击了解。
会议最后由唐峰教授作总结发言,对与会专家及线上参会同仁致以诚挚感谢。唐峰教授指出,本次会议聚焦于肺癌靶向诊疗前沿,首先由曾瑄教授系统解析分子检测新技术进展,同时陈皇教授深度解读《非小细胞肺癌METIHC检测专家共识》,为MET检测标准化提供了权威指导。针对当前检测标准化难题(如标准不一、抗体差异、收费体系待完善),会议特别提出“IHC初筛+FISH验证”路径及国产试剂推广策略,从而为临床实践厘清方向。此外,林晓燕教授和茹国庆教授结合基层实践经验,详细阐述了检测落地难点与解决方案,尤其是小样本质控与医保适配策略,为基层医院提供重要参考。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深入探讨了即将获批的RNA-NGS伴随诊断试剂盒的临床潜力,这不仅解决了既往“无证检测”的合规困境,更将显著提升分子检测的精准性与可及性。最后,唐峰教授感谢中华医学杂志社与病理学编委会搭建的学术平台,并呼吁业界加速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创新技术转化,通过强化多学科协作,最终推动肺癌精准诊疗迈入新阶段。会议在与会者的热烈共鸣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