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评丨给自媒体人评职称,有望实现“一箭双雕”

红星新闻 2025-03-04 18:36:42

自媒体人士职称评定,要的不是简单的规则照搬和标准移植,而是基于多元化劳动价值与就业创业新形势的评价体系完善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冯晓婷建议,给予新媒体行业人士与自媒体人士对应的职业身份,建立职称认定体系。在她看来,此举可以推动行业专业化、规范化。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魏青松日前也建议,建立自媒体从业人员职称认定体系,设置“数字编辑”职业分类,囊括各类针对文字、图像、音频等作品进行选题策划、稿件资料组织、编辑加工整理、校对审核把关、运营维护发布的专业技术人员。

多年来,说到媒体类职称,不少人想到的可能是记者、编辑、播音员等,这些职业身份通常属于所谓的传统媒体从业者,“头文字‘自’”的自媒体人往往与之绝缘。

当一些自媒体人的职业认同感被“小编”之类贬抑性称呼拉低的当下,有委员建议将职业评价体系适用范围拓展至自媒体人,难免戳中他们心窝、激起共鸣。

近些年,因知识付费、内容电商、广告营销等方式拓宽了内容变现途径,自媒体成了很多人职业转型的首选选项或斜杠工作。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全职从事自媒体的人数达到了370万人,兼职人数超过了600万。但不得不说,由于行业鱼龙混杂,外加常跟“非正式职业”印象绑定,很多自媒体人的认同感并不高,当中一些人也并未将其作为长期职业来做。

尽管很多自媒体人更看重粉丝、流量、市场认可,而非带有“官方色彩”的职称,但职称毕竟代表了某种认可,所以依旧合乎很多自媒体人的需要。可以预见,建立自媒体从业人员职称认定体系,会带来多重正面效应。对自媒体人而言,职业认定体系可以引导社会多方更积极看待这份工作的技术含量与社会价值,矫正某些刻板印象与偏颇认知。

从现状来看,自媒体从业者的工作内容包含选题策划、视频拍摄、剪辑制作、数据分析、用户互动等多个专业环节,平均工作时间也较长。常有自媒体为了推出精品内容,在内容生产上精细打磨。汇涓流成江海之下,增进了信息内容供给的多元,助推了网络内容生态的繁荣。

正如去年网络主播进入国家职业分类后提升了众多主播职业认同感那样,用职业技能评定来托起自媒体“职业化”,能用确定性的职业认可来“对冲”行业本身的不确定性,让更多从业者建立起职业认同。

对自媒体行业来讲,鉴于伴生职称认定体系而来的是确定行业标准,这类标准可能将内容原创度、信息准确性、价值观导向等指标纳入评级,所以有望产生因势利导的效果,引导更多从业者以长期主义心态去深耕优质内容创作。在自媒体行业标题党、洗稿文等乱象丛生的背景下,这也能将正向激励转化为精品内容生产的内驱力,助益网络信息生态优化、社会文化产业繁荣。

对国家职业评价体系来说,顺应新业态发展模式拓展职称评定覆盖面,是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也能提升整套体系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此前人社部陆续将外卖员、网络主播等纳入了国家“新职业”,提升了许多外卖员、网络主播积极性的同时,也彰显了职业评价体系与时俱进的一面。将自媒体人也纳入进去,也能因应灵活就业日益常见的新形势。

自媒体从业者属于新文艺群体,去年武汉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破冰”,就颇具针对性。2024年1月,2023年度武汉市中级新文艺群体专业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出炉,全市首批47名新文艺群体人才通过面试答辩、综合评价等环节后顺利取得中级职称,其中包括三级文学创作、三级作曲、三级剪辑师等。

值得注意的是,职称认定体系的正向价值要依托于认定标准的科学合理设计。如何评判自媒体是否优质,怎么判断其影响力,要不要看流量,怎么避免唯流量论……这些都需要全盘评估与周全考量。毕竟,它会影响到职称认定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说到底,自媒体人士职称评定要的不是简单的规则照搬和标准移植,而是基于多元化劳动价值与就业创业新形势的评价体系完善。只要规则科学、标准合理,就有望带来正名效果,也产生引导作用,实现一箭双雕之效。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仲鸣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