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是一名从养殖业跨界到光伏行业的实业家,今年全国两会,他将继续为中国经济与能源转型提供“新思考”。
从渔光互补的田间地头到全球光伏技术高峰,刘汉元与通威的跨越征途,是中国能源转型的一个生动注脚。在“新三样”扬帆出海、更多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背景下,刘汉元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着进一步的深度思考。
支持“新三样”全产业链出海
“支持我国‘新三样’产业链出海,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刘汉元呼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三样”全产业链出海,通过投资海外新能源基建、搭建跨境服务平台、突破技术壁垒,让中国标准与技术成为国际主流。
在刘汉元看来,这一进程不仅能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加快推动其他国家的能源转型步伐,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动全球能源体系转型升级。
刘汉元表示,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储能就成为平抑波动、支撑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近年来,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锂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他援引数据称,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约占全球85%以上的市场份额,锂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对应市占率分别达79.8%和70.4%,“这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成绩,更是中国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的‘绿色方案’”。
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而电网消纳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
刘汉元关注到,此前,我国电网多呈现出“重发轻送”的特点,过去为“集中发、集中送”建立的电网和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现在已不能适应大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存在不足等问题,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我国电网的建设进度也相对滞后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输配电环节的一些问题使得消纳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影响我国能源转型、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因素。基于此,加快推进电力系统转型升级,加速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就显得很有必要。
刘汉元建议,加速特高压外送通道超前布局,支持“源网荷储”智能微网等示范项目,构建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综合储能协同体系,推动AI赋能电网升级等。
“可再生能源正加快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转变。未来2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强劲引擎,并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他分析称。
加快制定供应链ESG审核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已制定了与国际主流ESG披露规则相协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但在供应链ESG审核标准体系环节存在一定的缺失。”刘汉元认为,目前的ESG审核标准繁杂、部分审核标准不符合国情,数据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亟需制定一套供应链ESG审核标准体系,既充分结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企业发展现状,又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力,从而为中国企业争取公平的竞争环境。
刘汉元认为,应充分剖析欧美主流标准,结合我国有关法规、产业特色、文化背景与发展目标,加快制定由中国主导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供应链ESG审核标准体系。“例如,可以选择我国在全球具备竞争优势的新能源行业进行供应链ESG审核试点,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并优化相关指标和流程,使标准体系契合企业发展实际,助力国内企业提升供应链ESG管理水平。”刘汉元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