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百件文物传奇之三:原始玉器中最高的玉琮十九节玉琮

香波聊旅游 2024-06-21 18:35:43

原始玉器中最高的玉琮十九节玉琮王俪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49.7、上宽6.4、下宽5.6厘米1958年征集这件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的制品,高49.7厘米,墨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空。共十九节,四边是高度符号化了的兽面纹,近顶端阴刻有日月纹图案,器身四周有制作时残留下来的切割痕迹。玉琮端严庄重、神秘肃穆,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一例。

在诸多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中,良渚文化玉琮可谓最引人注意的种类之一。

良渚文化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的反山良渚而得名。良渚之后,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常州寺墩,上海福泉山及浙江余杭的瑶山等地陆续发现数处相同的文化遗址。该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在遗址中发现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玉器,而玉器中的玉琮又是典型中的典型。

目前为止,面世的良渚文化玉琮已有百余件之多,其中出土的玉琮都发现于规模较大的墓葬,散落在墓主的周围,这说明玉琮是部落首领或部落中有权势的人或巫师等才拥有的贵重物,是一种与原始宗教巫术有关的器物,可能具有保护死者平安吉祥、避凶祛邪的含义,也可能是巫师所用的法器。玉琮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形如手镯,薄壁,多由单节、双节、三节组成,单节者时代较早;第二类为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有圆孔贯通的方柱形。由于高矮宽窄不同,又可以分为宽短型和瘦高型。宽短型边宽体短,一般为一节或两节,属早期;瘦高形一般是按照等距离减地成槽划分为节,以节为单位,节数越多,琮越高,属于晚期。这些玉琮无论高矮方圆、大小肥瘦,表面都刻有半人半神的兽面神灵形象,兽面纹构成了良渚文化玉琮的核心因素。总体看,玉琮上的兽面纹大体有三种形象:即浮雕的羽冠、兽面与阴线细刻、四肢俱全的人神形象结合的整体图案;眼鼻口俱全的面部图案和仅以小圆圈表示眼睛,以凸起的小横条表示嘴或鼻子的简化的象征图案。这些奇特怪异的兽面图案大量出现在玉琮上,且不同遗址玉琮装饰都有相通性。早期兽面纹形象具体,晚期则越来越抽象化。

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作什么用的,其神秘的纹饰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从良渚文化玉琮发现之日起就困扰着人们,不断有人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作各种推测。

关于玉琮的起源有很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是源于玉镯;有的认为源于土地经界和定居意识;有的认为是源于日常用具的模仿和扩大,是织机上持综的部件;还有的认为是源于烟囱等。在这诸多观点中,“源于镯”的说法博得许多赞同。说玉琮起源于镯,似乎只适合于形如扁体手镯和短宽内圆外方形两类。而说瘦高多节、射面如璧的细穿孔玉琮也源于镯,就显得牵强了。基于这点,近年来,有学者转换角度,开始从玉琮的兽面纹入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遗址出土的良渚玉琮上刻画的兽面纹,在构图和施刻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规范程度如承一师,在良渚文化体系中具有崇高地位。

良渚文化的玉琮的作用是什么?中外学者各持己见,有认为它是地母女阴的象征。有认为是家的象征,为家屋崇拜的对象。有认为它就是《尚书》等古籍中所记的“玉衡”,是用来观测天象的玉窥管。有认为它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的。有认为它是宗庙祭祀时请神灵祖先的灵魂降临的依附之物,中间的空孔,就是供神灵祖先灵魂停留的小屋的。随葬入土的玉琮、是良渚人用以敛尸、保护死者的法器等等。各种猜测不下二十种。

在笼统地提到玉琮的作用时,人们常常以《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以黄琮礼地”和《周礼·典瑞》所载“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两种说法为依据,认为琮是祭祀地祗的礼器,或是殓葬器具之一。关于后者的说法套用于良渚玉琮上还有可能,因为从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璧、琮实物及其出土时的状况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对于“黄琮礼地”的说法就要区别对待了。《周礼》是西汉中后期成书的,书中所载史实大多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所以它所说的包括琮在内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六瑞系统,应该是在琮形成了外方内圆的固定形式后的概念,即春秋以后的事,而不适用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琮上。

良渚玉琮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周边同时期的其他新石器文化和以后的中原文化都有影响,如与之同期的广东曲江石峡文化晚期墓葬中也出土有玉琮,玉琮的外形、纹饰风格、制作方法都与良渚相似。相距千里的不同文化却有如此相似之处,说明这两种文化有所接触。国家博物馆藏的这件玉琮上的日月纹图案,又与山东大汶口文化祭器陶尊上的日月纹相同,而大汶口文化的日月纹则是其代表性的徽识。

《陇原天地》肖军编辑

0 阅读:8

香波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