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钱币史上,张作霖纪念币以其短暂发行史、传奇背景与精湛工艺,成为收藏界公认的“民国银元名珍”。这枚钱币的诞生与消亡,不仅映射了北洋军阀末期的政治动荡,更见证了张作霖个人命运的沉浮与民族抗争的悲壮。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权最后一任实际统治者。为彰显其政治权威,他下令由天津造币厂铸造以自己肖像为主题的纪念币。这枚钱币的铸造,既是张作霖对个人功绩的标榜,亦是对日本渗透东北野心的无声反抗。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北洋政府发行的钱币(如民国十五年银元)常采用带有日本元素的“芒日照嘉禾”图案,而张作霖纪念币的背面则改用了中国传统“龙凤十二章”纹饰,象征吉祥与主权。这一设计转变,暗含张作霖试图摆脱日本控制、强化民族独立的政治意图。

正面设计:纪念币正面以高浮雕工艺刻画张作霖身着戎装的半身像,面容威严,目光坚毅。肖像上方镌刻“中华民国十六年”字样,肩部缀以英文签名,这一细节在民国钱币中极为罕见,凸显其特殊地位。
背面象征:背面的“龙凤黼黻图”取自古代帝王礼服纹饰,龙凤交缠寓意“天地和谐”,十二章纹则象征至高权力。此设计摒弃日本文化符号,回归华夏传统,既是对中华文化的致敬,亦是对日本殖民野心的抵制。
工艺与材质:天津造币厂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钢模冲压技术,银币重约26.6克,直径39.1毫米,边缘齿纹规整,细节雕刻精湛。部分版本为金质,但因存世极罕,成为顶级藏家竞逐的瑰宝。

张作霖纪念币的辉煌仅持续数月。1927年末,因张作霖拒绝签署日本提出的《满蒙新五路协约》,双方矛盾激化。次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策划“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随着其骤然离世,纪念币的铸造与发行戛然而止。
由于发行时间极短且多数未流通,该币存世量稀少。据考,其铸造总量不足百枚,且部分在战乱中损毁或流失海外。如今,品相完好的真品在拍卖会上屡破千万纪录,成为民国机制币中的“金字塔尖”。

张作霖纪念币的短暂存在,浓缩了北洋末期的复杂历史:
民族抗争的缩影:钱币设计中对日本元素的摒弃,与张作霖“寸土不让”的轶事(如题写“手黑”以明志)相呼应,体现其维护主权的决心。
军阀时代的终章:作为北洋政权最后一位统治者,张作霖的陨落标志着军阀混战时代的落幕,而纪念币则成为这一时代的“绝唱”。

张作霖纪念币如同一枚历史的琥珀,凝固了权力角逐、民族气节与技术革新的瞬间。其稀缺性与传奇性,不仅令藏家心驰神往,更为后人提供了窥探民国乱世的独特视角。正如钱币上那威严的戎装像,虽随硝烟消散,却在方寸之间留下了永恒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