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晓蕊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被明确为需要“安全健康发展”的新兴产业。如何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安全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王立峰。
记者: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在交通、物流、旅游、农业等各种新的应用场景里持续涌现。您认为,当前发展低空经济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王立峰:低空经济是万亿级“蓝海”,正处于加速起步阶段。去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到了低空经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随着低空经济迅速发展,低空空域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低空经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无人机的空域管理,航线的规划、监管、管理等,急需加快相关政策指引和行业规范出台,从法律层面清晰界定各部门在低空空域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起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填补现有法规空白,使整个低空空域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空域安全、资源合理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高校科研团队在推进“低空+”生态多元化拓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王立峰:作为低空经济稳步“起飞”的基础,科技创新是助力低空经济从“能飞”迈向“智飞”的关键。高校科研团队在推进“低空+”生态多元化拓展中扮演着“创新引擎”与“产业纽带”的双重角色。聚焦核心技术攻关,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我认为,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性问题应该是未来设计、制造的重点。相对于大飞机,低空飞行器成本非常低,其可靠性、耐久性方面都非常值得关注。
记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您认为在产学研协同育人中,应该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关系?
王立峰: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在产学研协同育人中,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是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基础研究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其成果为产业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储备。作为华东地区首家、全国首批六所高校之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年初成功获批“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帮助学生在多维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基础研究“顶天”、产业应用“立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