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周小霞
龙潭古寨举行仡佬族“吃新节”时,工作人员在寨门用点丹砂的方式迎接客人。
罗星汉摄(人民视觉)
洪渡河从未停止它的奔流。尽管它名气不大,河面也不宽阔,但对于半山腰上的仡佬族村民而言,它的分量举足轻重。
清晨,村里人天一亮就下到河里挑水,河水在桶中摇晃,晃醒苍茫群山。吃过饭后,男人拿着铁锹、铁锤等工具,沿着河流进山入洞,去那些陡峭低洼的地方,寻找泛着红光的丹砂石。女人则背着背篓下到河滩里,用筛子淘出那些混杂在丹砂里的泥沙。夜晚来临,他们用洪渡水清洗掉一天的疲惫。不采砂的日子,村里人在鸟鸣声中搬石造墙,砍树建房,生火炼丹……山里的一切似乎都在庇佑着村里人,所以村里人也敬山里的一切。在那些重要的时节,他们用古老的傩戏、纯朴的“三幺台”宴席以及他们虔诚的感恩之心敬山、敬石、敬树、敬鸟……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洪渡河水静静聆听着山中的鸟声歌声,默默注视着山腰上的代际传承。村里人仰山祈雨、拜石祭祖的身姿,七月吃新、高台舞狮的欢乐都荡漾在它的心头。直到很多年后,化作一片绚烂的霞光,惊艳了人间。
这里,是位于黔北务川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潭,一个仡佬族聚居的“中国传统村落”。
山影峥嵘,天地静穆。群山之间,唯有洪渡河像一条飘带,随着春风绵延飘荡。草木蕃丽,游云淡抹,半山腰上散落的仡佬族民居若隐若现。在龙潭,无数时光的印迹、千百年来积淀的民俗、文化合而为一,激荡出耀眼的民族之光。
我不止一次来到龙潭。丹堡院落、大朝门、来庵书院、九天回廊,还有无数古屋旧祠,彼此气息相连,聚集在古寨之中。这些建筑都是就地取材,木或者石,外表朴素。如若可以抓着闻一闻,那一定是柔软缓慢的,带着山野松风的味道。只是它们都太老了,尤其是那些院落里的老屋,木质的屋身近乎黑色,似乎无法再支撑时间的消磨,像一具具风干的标本。墙面干裂的一缕缕木纹,仿佛时间生出的道道皱纹。门窗上的雕花图案精美,但因为岁月漫长,黑魆魆的窗格显得晦暗空洞,像无数窥视的眼睛。小窗格四周残留灰白的碎纸片,被风吹着,有小小的抖动。屋瓦檐下有薄苔,苔色青浅,断续有致,像垂下的窗幔,使得这些老屋又有了几许精致的风韵。
古寨背后山峦堆叠,如青如黛。在朦胧的山水间,我仿佛穿行在一幅沉淀千年的古画中。那隐约的几笔浅灰,是寨中的一面面石墙;厚重的几笔青墨,是沉默不语的静谧古屋;那皱着的浅纹,是寨中水潭荡起的涟漪。我像一条游鱼,顺着石垣墙的麦穗纹,慢慢地向前游着,游向历史的深处。
明景泰年间,朝廷颁下敕命,对一位名叫申佑的四川道监察御史及其父母妻子进行封敕,何其荣光。这位代君殉难的忠义之士正是从龙潭走出的好儿郎。
午后的申佑广场上,游客携带的都市气息和古寨浓郁的乡野气息混合在一起,粘在人的眉尖上。此时申佑是一尊塑像,立在寨中。他的全身铜黄发亮,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再也不会以身赴险了。广场游客来来往往,不时有人来到塑像前面,瞻仰这位义士。也有人想走上去触摸塑像,因着他不怒自威的气场,又小心翼翼缩回手。
游客们的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一旦在广场停了车,四下游览也就开始了。周围都是仡佬族民俗特色的小铺子,屋身的旧颜料若隐若现,柱廊把这些小铺分成一半一半的,阴影压左肩光线在右肩,里侧封闭外侧开放,头顶檐角自带神性的晖光。铺子外面大多有一两张木桌,木桌上都放有一大桶酸汤,店家说这是龙潭村特色。沿着小铺子慢慢转上一圈,俗世日常的气味和声音飘过。
寨子深处仿若一只松开的手掌,寨中那些成荫的绿树就像手指一样一根根伸出去,插入寨中的每一个角落。寨中巷陌如同一道道毛细血管,细窄幽深,人们从毛细血管里一点一滴地滑出来,带着纤弱的影子。活像一条条小鱼,游弋着进入下一个景点,缓慢迟疑,向南或者向西,看似没有目的,随意地游走。在古寨,处处都是景,处处都是打卡地。
除了古老的历史与建筑,来到此地的游客更多是为了体验古寨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仡佬族习俗,清明节朝天祭祖、古历七月“吃新节”、神秘的傩戏……它们藏在历史深处,要到重要的时分,才露出神秘的面容。
“吃新节”是龙潭人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品尝劳动成果的重大节日。每年秋天,龙潭人将第一担稻谷收割回来,怀着喜悦感激之情,迎请天地与祖宗一起尝新。节日这天,家家户户买肉打酒、杀鸡宰羊,邀请八方宾朋、左邻右舍,用摘来的新鲜食材制作食物,共同吃新尝新,并在寨老的带领下进行祭祖仪式,感谢天地与祖宗保佑,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龙潭的一处农家乐,我体验到了龙潭古寨的“三幺台”宴席,这也是仡佬族流传了千百年的饮食习俗。“幺台”是当地方言,结束或完成的意思。
第一席叫接风洗尘。桌上摆满了九大盘果品糕点,每人面前都有一碗油茶汤,茶汤金黄透亮,浓郁的香气顺着缝隙飘出窗户。席间大家品茶畅聊,约半小时左右,第一席幺台。
第二席叫八仙醉酒。主人将九盘下酒菜端上桌后,举行焚香化纸的仪式,恭请祖先及各方神祇入座香龛下的大八仙桌,敬神祇三杯酒后,客主各就各位。此时桌上的菜为各式卤菜和凉菜,酒是龙潭人自家酿的苞谷酒,清香醇和,饮而不醉。按当地饮酒习惯,凡端杯者,必须喝三杯,不饮酒者要以茶代酒。三杯过后,能者多劳,善饮酒者,唱酒歌相劝;不喝酒者左右捧场。气氛和谐而又热烈,一个小时左右,第二席幺台。
第三席叫四方团圆。以米饭为主食,下饭菜有“九碗十盘”大菜,席间礼节是每道菜必须等长辈宾客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动筷,直到宾客用毕,相继起立退席。“三幺台”席才算真正完成。
再次回到古寨的广场,斜阳里是一张张兴高采烈的面孔。过去的龙潭并不为外人所知,因为旅游开发,前人留下来的一切正在一一呈现。尽管隔着时空,但古寨中的建筑,身后的群山,还有静静流淌的洪渡河,早已回答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