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孟祖平
农历二月,杏树花开。杏花有“三变”之美,含苞待放时,花色艳红;绽放之时,花变粉红;到谢落时,雪白一片。在古代,杏花为二月花神,农历二月被称之为杏月。
杏花与二月早开的樱花很相似。不同的是,杏花先开花后长叶,通常单朵开放,有五个花瓣,花色多变;樱花花叶同长,有浅粉色、红色等花色,花瓣尖端有缺口,通常成簇开放,花柄有细软花托,花梗较长,花开时之时,花朵会随风垂下。
杏树原产于中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夏小正》《山海经》中就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杏树已被广为栽培,孔子曾在杏树之下教授学生。至今,在新疆伊犁尚有野生杏树林。前些时间,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一段牧羊人与养蜂女爱情故事,凄婉动人,新疆伊犁美丽的杏花再次被人们传唱。
杏花,有独特之美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杏花在雨中最为娇美,古人常将初春的雨叫杏花雨,历代文人有许多描写杏花与春雨的名句,最著名的是唐代杜牧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陆游“小楼一夜听雨声,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更是将江南名城杭州的无穷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时候,母亲告诉我,古代文人常以杏花形容女子面容姣好,以杏仁比喻美女眼睛。杏花可以美颜,《本草纲目》介绍,杏花可治疗雀斑,取杏花、桃花各一升,用流水浸泡七日洗面数遍,效果极妙。因杏花有美好的寓意,从古至今,人们喜欢用杏花为女孩取名。
小时候,母亲有位好姐妹,名为杏水,性格开朗,为人热情,常来我家走动。杏水阿姨有位女儿,名叫琴琴,眼睛如杏仁,特别漂亮。母亲没有女儿,特别喜欢女孩。有一次,杏水阿姨让我与二哥叫她丈母娘,当时不知其意,后来,称她为丈母娘,渐渐成了习惯。琴琴比我们哥俩小几岁,很喜欢与我们一起玩耍,时间久了,我们像兄妹一样亲热。几年后,我家搬迁,两家相距较远,渐渐没有了来往。再后来,两家孩子各自成了家,虽然相互之间心中常有惦记,但少有联系。前几年,母亲住进了养老院,我给母亲买了智能手机,母亲用微信视频联系上了杏水阿姨,后来联系就多了起来。有一天,杏水阿姨特地来养老院探望母亲,琴琴也一同前来,见到我母亲,就像亲女儿那么亲近,母亲开心了很长时间。
杏花,寓意丰富
杏树高大,繁茂,长寿,树龄可达百年以上,被古人称之为有神灵气息的吉祥之树。古代,杏花除了美好寓意,还有多种寓意,因杏与“幸”谐音,杏树在古代被赋予“有幸”“幸福”之象征寓意。
杏花,花开早春,花色浓艳,在古代是科举及第之花,有“富贵”“春风得意”“科举高中”等寓意。唐代,帝王要为新科进士举办“杏林春宴”,人们用谐音手法,以“燕”指代“宴”,绘成“杏林春燕图”吉祥图,有“祝贺科举高中”之寓意。“杏林”还与古人治病救人有关,在古代常代指良医,并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其医术高明。
杏树之“杏坛”,自古是教育圣地的代名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收弟子三千,每到一处讲学,就坐在杏林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杏果与杏仁酥往事
夏季,杏花飘尽,杏果成熟,枝头杏果,由青泛黄,黄里透红,夏雨过后,红晕果实如一个个胖娃躲在绿叶丛中,红晕可人。小时候,杏子成熟之时,母亲会从厂里野生果树上采来许多杏子,洗净,剥去金黄果皮,酸甜多汁,清香弥漫,一口咬定,酸甜果汁,让人回味。
杏果营养丰富,自古是养生水果,在汉代《黄帝内经》养生记载中,杏果与桃、李、栗、枣,并称“五果”,唐代“药王”孙思邈将杏果称为“心之果”,是“心病者宜食”水果。杏果之杏仁也有食用、药用价值,杏仁有甜、苦杏仁之分,北方产苦杏仁(北杏仁),有苦味,多作药用,可生津止渴、润肺定喘,还能有润肤美颜作用。南方产甜杏仁(南杏仁),味道微甜,多用于食用。
小时候,母亲常用甜杏仁制作美味菜肴。当时,杭城颐香斋等老店常用甜杏仁制成杏仁酥等糕点。上世纪70年代,杏仁酥是珍贵的送礼之物。有一次,母亲生病住院,同事送的礼品中就有杏仁酥,母亲见我嘴馋,将杏仁酥悄悄递给我几块,一口下去,香松、甜美的滋味,至今难忘。
记得我大哥下乡那一天,杏花盛开,母亲给大哥作了一碗红烧肉,还特意到颐香斋给大哥买了几盒杏仁酥。当时,负责知青下乡工作的杏水阿姨与大哥随车同行。汽车启动后,母亲遥望远去的车队,不停挥手。此时,在车上,杏水阿姨打开装有杏仁酥的包裹,取出一个信封递给大哥说:“这是你妈给你准备的钱,为筹集这些钱,她特意去了献血……”大哥听后,顿时热泪盈眶,久久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