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新闻网
近日,记者在河北工程大学分析测试实验中心楼初见张志晓,他那朝气蓬勃、风趣幽默的风格与人们认知中谨慎正言、不苟言笑的科研人员形象相去甚远。
1988年出生的张志晓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专家,现任河北工程大学分析测试实验中心主任,拥有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河北省拔尖人才(专技)、河北省优青、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邯郸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多个称号。
结缘新型材料
说起与新型材料结缘,张志晓回忆,他上大学时,被阴差阳错调剂到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虽说没有被喜欢的专业录取,但张志晓没有丝毫遗憾,“既来之则安之,行行都可以出状元。材料学非常有趣,好奇心驱使我不断探究各种材料组合后的结构性能。”张志晓说,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更加认识到,新材料是工业的基石,河北在新材料领域的需求缺口大,新的成果在河北更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张志晓回国后婉拒沿海地区一流高校教授职位,毅然回到邯郸,投身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中潜心钻研。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属于“冷门”研究领域。目前,张志晓研究的先进结构陶瓷材料着眼于提高材料的抗断裂韧性,使其适用领域扩展、适用可靠性提高、延长使用寿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广泛,这一基础性研究更是对接本地企业需求,能进一步解决企业痛点。”张志晓说,目前其研究成果已惠及周边企业7家,实现专利成果转化2项,并受邀作为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与河北省科技特派员一同帮助解决企业研发瓶颈和生产技术难题。
聚焦前沿潜心研究
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河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SCI论文近4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现专利转让2项……所有成绩获得背后,是张志晓带领研究团队,夜以继日、挑灯夜战奋斗的成果。
“大家总认为当大学老师有寒暑假特别好,其实寒暑假是最忙的时候。”张志晓说,只有寒暑假,他才有整块时间看文献、做实验,搞研究。
“一项成果研究出来没有具体时间,快的话三四个月有阶段性进展,慢的话要一两年,有时甚至需要从头来过。”张志晓说,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失败对他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
在不断的探索中,张志晓瞄准新型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积极探索其在机械、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高端应用,通过自主研发,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多项国际认可的科技成果。其中,围绕高性能结构陶瓷这类特种材料,他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以复合结构单元作为增韧项的理念,打破当前复合陶瓷的增韧瓶颈,并自主研发出配套的可控制备技术,引发国内外同行跟踪效仿研究,多家科技新闻媒体转载报道。
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张志晓的办公室摆放着一些他带领学生参赛获得的奖杯。作为教师,他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连续三年获评教学质量优秀;作为指导教师,他带领本科生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参加大学生学科创新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20余项。
在张志晓看来,培养学生比做实验要难很多。“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不同,导师要有针对性地做培养规划,不仅要在学术上给予学生指导,更重要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作为研究生导师,张志晓目前带有5名研究生,由于学生在校读书的时间有限,他会结合当下形势帮助学生做好规划,让学生不仅在科研实验上取得收获,同时锻炼逻辑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
此外,他创建了大学生“研创谷”创新创业特色平台,该平台已成为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纽带机构,累计指导大学生参与竞赛32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40余项。
在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期间,张志晓带领学院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个、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河北省一流课程1门。在他的带领下,学院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河北省高强韧耐磨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作为组织者和指导教师,他指导青年教师获得河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等奖项。
面对众多荣誉,张志晓说:“荣誉是压力,但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希望这些压力能让自己在新型材料领域再出成绩。”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牛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