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品质城市矩阵!安徽发布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计划

大皖新闻 2025-03-18 15:00:22

大皖新闻讯日前,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安徽省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到2028年,农业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皖北集中片区及其他城镇化潜力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更加协调,合肥都市圈同城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显著提升,形成品质优越、活力迸发、近悦远来的城市矩阵,更好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落户合肥主城区条件放宽

方案提出,安徽将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努力满足新市民需求。

其中,户籍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落实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在街道或社区设立公共集体户,推行合法稳定租赁住房落户政策。

同时,放宽合肥市主城区落户限制,凡在合肥市合法稳定就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或住房公积金处于缴存状态且累计达6个月(45周岁以下放宽至3个月),可将户口落在单位集体户或就业地公共集体户,在长三角区域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或住房公积金时间可累计计入。

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安徽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20万人次以上。有序引导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就业、“副业创新”、多点执业等新就业模式。

加快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中等职业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并报考普通高中政策,探索建立以流入地学籍和连续受教育年限为依据的高考报考制度。

住房保障方面,鼓励各地探索住房公积金直接抵扣租金,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缴存住房公积金并享受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

社会保障方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

皖北打造四大重点产业集群

根据方案,安徽将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增强潜力地区城镇产业发展功能。

安徽将“一县一策”明确潜力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培育要求,支持建设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一批专业优势突出、协作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

其中,以皖北列入城镇化潜力较大集中片区为契机,促进更多政策资源、要素资源向皖北集聚,集中力量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四大重点产业集群。

结合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谋划一批适应性产业,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同时在人才供给方面,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到潜力地区设立研究院或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支持重点产业园区联合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鼓励职业院校与优质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化“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省级职业资格跨省域互认,探索推进职技融通,培养“技能+学历”复合型技术人才。

为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安徽还将在皖北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效分担合肥非核心功能,提升对潜力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节点城市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加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等院校分校(院)布局力度。

构建1小时“同城化”通勤圈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城市的协同发展,按照行动方案,安徽将建设便捷高效的通勤圈。以合肥为核心,织密都市圈内射线、环线交织的交通网络,构建1小时“同城化”通勤圈。

推进都市圈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推动合肥轨道交通向周边县城和重点城镇延伸。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服务,加强轨道交通与公路、城市公共交通对接。

与此同时,建设梯次配套产业圈。搭建都市圈内常态化产业对接平台,推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由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链式配套。深化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加快建设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支持建设合滁园区,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试孵化基地等。

在共享生活方面,鼓励通过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合肥优质教育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鼓励都市圈内医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看病就医“一码(卡)通”。联合制定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高频政务事项跨市“一网通办”。

此外,安徽将强化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芜马同城化和芜宣一体化。促进阜阳市中心城区和邻近县域深度协作,将阜阳城市圈打造成为皖北城镇协调发展样板区。推进安池铜、宿淮(北)、蚌淮(南)等城市组群建设,促进城际联动发展。支持有关市县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中原城市群。

推进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

方案明确,安徽将推动城市更新提质,推进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对增设停车库(场)、经营性服务场所、加装电梯等改造项目,探索“改造+运营服务”一体化市场运作模式。

在城镇社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支持在居民小区内配建电动车充电设施。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方式,推进城中村改造。推动紧凑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允许土地用途兼容、建筑功能混合。

同时,方案还提出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比如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向城市全域延伸,加强物联感知设施部署和联网监测。提升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运行标准,实施雨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改造工程、排涝通道和调蓄工程,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此外,安徽还将加快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推进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动绿色交通试点,建设一批低碳(近零碳)车站、码头。加快光伏建筑一体化场景应用,建设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项目,实施园区适宜建筑屋顶光伏全覆盖行动。加快实现5G网络城区连续覆盖和重点场所深度覆盖,争创更多“千兆城市”。

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

0 阅读:9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