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就是中晚期!如何突破肝癌诊疗的困局?

羊城派 2025-03-18 22:40:52

3月18日全国爱肝日,一组数据引发关注:我国每年新增肝癌患者近39万例,占全球半数以上,其中广东、广西尤为高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朱康顺教授透露,约70%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肿瘤大、合并门静脉癌栓、伴随乙肝肝硬化”构成中国肝癌治疗的三大难题。

治疗困局:

当肝癌遭遇“基因沉默”

随着靶向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很多的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了一个明显的提高,但是在肝癌方面5年生存率不尽如人意。早期肝癌通常无明显症状,生存率较高。通过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术,五年生存率可达40%-70%。但是晚期的常常活不过一年。

“同样是癌症,肺癌患者通过基因检测能找到靶向药,但肝癌却有‘基因哑巴’。”朱康顺教授解释,肝脏作为免疫器官,仅有不足30%的患者对现有靶向药、免疫药物有效。

与肺癌等实体瘤不同,肝癌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肝脏作为免疫器官,难以找到普适性基因靶点,现有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有效率不足30%。”朱康顺教授强调,面对直径超5厘米、合并门静脉侵犯的复杂病例,临床必须构建“一人一策”的治疗体系。

一位79岁澳门患者的经历印证了这种困境——3厘米肿瘤紧贴门静脉,同时患有冠心病、糖尿病。传统开腹手术风险极高,医疗团队最终选择钇90微创介入治疗:通过头发丝细的导管,将携带放射性核素钇-90的微球精准“投送”至肿瘤内部,利用β射线实现“定点爆破”。

钇90技术突破治疗困局:

微创介入改写中晚期肝癌命运

国际指南显示,对于无法手术的早期肝癌及中晚期病例,钇90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展现独特优势。该技术通过导管将携带放射性核素钇90的微球精准输送至肿瘤血管,既能实现局部高剂量放射,又可避免损害健康肝组织。朱康顺教授介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国内已开展钇90治疗2000余例,仅广医二院便完成220例,其中门静脉癌栓患者治疗后生存期显著延长。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晚期肝癌,微创介入治疗是一个主要的治疗方法。朱康顺教授向记者介绍,在国际指南中,超早期的肝癌,多半是小于两厘米的;早期的肝癌,基本是两厘米到三厘米的,中期肝癌就是没有血管侵犯,无肝外转移。而晚期肝癌存在门静脉或者肝静脉血管的侵犯,同时可能还有肝外转移,比方说肺转移,骨头转移等。“这一类的患者多是因为肝内肿瘤负荷大、血管侵犯、肝功能不好等原因,几乎都是采取微创介入治疗的非外科手术方案。而针对早期的肝癌,消融就是主要治疗方法,甚至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方法,这一类的患者不需要靶向药物、免疫药物。中晚期的肝癌,可以采用局部治疗,比如肝动脉的化疗栓塞就开始占据主要地位,当然还有钇90。比如国际指南特别强调了单发的或者直径小于8厘米的这样的肿瘤,在外科手术和消融不可行的情况下,推荐做钇90。”

“沉默杀手”警示录:

高危人群亟须筑牢三级防线

我国肝癌的患者几乎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而广东、广西地区,也是肝癌的高发区,而且很多患者就诊的时候就处于一种中晚期。这是因为,不体检很难发现肝脏病变,因为肝脏是一个哑巴器官,代偿能力非常强。朱康顺教授介绍,临床数据显示,我国肝癌患者普遍存在“发现即晚期”现象:(1)代偿能力强,70%肝细胞坏死仍可维持基本功能;(2)痛觉迟钝,肿瘤生长至拳头大才可能产生痛感;(3)体检盲区,仅35%高危人群规律筛查。

“肝脏堪称‘最隐忍的器官’,即使70%功能受损仍可维持基本代谢。”朱康顺教授提醒,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及有肝癌家族史人群,需建立严密监测体系:乙肝患者应持续抗病毒治疗并每6个月进行超声+甲胎蛋白筛查;肝硬化患者需缩短至3-4个月复查;普通人群每年至少完成1次肝脏超声检查。

专家特别指出,肝癌防治需贯穿“病毒控制-肝硬化管理-肿瘤监测”全链条。朱康顺教授还认为,根据我国肝癌患者的特点,更需要多学科合作,也就是MDT团队,因为患者有可能转氨酶、黄疸的值都比较高,还有可能合并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感染内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等医生协助治疗肝炎、肝硬化、肿瘤。

随着多学科诊疗(MDT)模式逐步推广,肝癌治疗正进入“量体裁衣”新时代。专家呼吁:肝脏健康管理要“治未病”,规律体检、控制基础肝病、高危人群加强监测,方能破解“发现即晚期”困境。

文|记者张华

图|受访者提供

0 阅读:2
羊城派

羊城派

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