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孔雨童绘画徐进
近日,1688宣布全面取消“仅退款”。据介绍,今后1688将取消平台对“收货后有品质问题仅退款”的主动介入处理。由平台买家信用体系进行判定,符合要求的由平台出资补贴给买家,商家无需承担相关费用,商品也无需退回。其他的退款申请则交由商家自主处理。
1688的“新政策”,可算做自去年起电商平台针对“仅退款”优化行动中的一波。2024年8月,淘宝开始对评分≥4.8分的优质商家,减少平台干预;同月,拼多多赋予商家36小时的自主处理时间,并有权合理拒绝退款请求;快手也于2024年末终止“退款不退货服务”……
在此期间,国家层面的治理和监管也在加强。2024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约谈6家电商平台,通报其“仅退款”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2025年两会部长通道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表态,将重点整治平台滥用规则行为,既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也要保障中小商家生存空间。
“仅退款”政策在国内始于2021年。当年,为了解决生鲜等部分商品退货成本过高问题,拼多多率先推出“仅退款”,后期“仅退款”带着消灭假货、治理生态的使命又被推广到全品类。其后,抖音、淘宝、京东等平台纷纷焦虑跟进以吸引用户,到2024年其已经成为电商平台“标配”。
近几年,“仅退款”政策一直在公众讨论中。从好的方面说,其缩短了纠纷处理时间,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感,促进了消费,甚至一度对一些不良商家可算做是有效的淘汰机制。但另一面,其引发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如给了“恶意退款”以空间,促生“羊毛党”,极大增加了商家的成本。
在该种政策下的商家、消费者、平台之间的矛盾,最终随着时间推进更加激烈。2023年3月,拼多多上线了自营店“多多福利社后,一些商家报复性涌入、大规模下单,并申请“仅退款”,导致福利社4小时后迅速下线。而据电诉宝统计,2024年全国综合电商用户投诉中,任意“仅退款”投诉占比高达33.96%,成为商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黑猫平台上的“仅退款”投诉也达到了16万条。
“我正和用户商量退货,'平台已自动同意仅退款'的提示已经跳出来了,作为卖家却没有发言权。”在当下,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许在于,类似的不分青红皂白、过于激进的“消费者保护”,破坏了正常的公平、信任和交易秩序,最终可能造成三方的“共损”,亦会对市场的良性发展带来伤害。
优化或终止的“仅退款”是一种觉醒,也是一种提醒——即便在平台的内卷竞争中,也要注意保护各方的利益,不为获客拉偏架,不让任何一方成为某种语境下的“弱势群体”,才能在更好的生态中获得长远发展。
未来,各平台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商家和用户建立信用分级,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在近来各平台的优化政策中,这种趋势已可见端倪。而这场漫长的碰撞和探讨之后,各方可以期待一个被更好重构的网络消费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