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可以说是《水浒传》中人气最高的角色,武松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也是因为作者确实是在这个角色身上花费了最多的笔墨。
不过即便武松一人独占十回的戏份,他身上也仍有不少值得玩味的情节,甚至可以说是让人看着一头雾水的情节。
比如他怒杀嫂嫂潘金莲的时候,就有一个令人不解的小动作,他为何要扯了潘金莲的衣裳?莫不是武松见潘金莲貌美,所以多此一举?
(武松、潘金莲剧照)
若你这么认为,那便是误会武松了。
一、武松杀嫂
其实多数人都对武松有种误解,觉得他是纯粹的英雄汉,实则不然,毕竟就连武松也在蜈蚣岭杀过无辜的道童。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绝不是为了歌颂这帮所谓的“梁山好汉”,这一点从他赋予其他好汉的人设就能看出来,那李逵杀人如麻,施恩欺软怕硬,周通贪财好色,这些角色哪里向是正面角色?可他们都上了梁山,成了好汉,武松也与他们称兄道弟,可见他们都是一类人。
不是所谓的“好人”,而是在这乱世中谋生存的狠人。
基于这个前提,武松做的那些事,也未必就是正确的,他只是个狠人。
所以他杀潘金莲的时候扒对方的衣裳,也是别有用心?
(武松杀嫂剧照)
你还真别说,武松初遇潘金莲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嫂嫂的美。
书中只道:“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书中倒是没说武松对潘金莲有什么想法,只说他注意到了潘金莲貌美如花。
不过通过后来的情节可得知武松的态度,他绝不会对嫂嫂有任何非分之想。
当潘金莲要喂武松喝那半杯残酒之时,武松瞬间暴怒,没给自己哪怕一丁点犯错的机会:“武松劈手夺来,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那妇人推一跤。武松睁起眼来道:‘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带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
其实潘金莲若只是做了这件事,武松也不至于杀她,后来她害死武大郎,就怪不得武松无情了。
武松杀潘金莲,那是为兄长报仇,是天经地义,但那个多余的动作,却难免让人误会。
(武松剧照)
说是:“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斡开胸脯,取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肐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
其实整个过程干脆利落,就是多了一个扯衣裳的动作,不过你若是看了他鸳鸯楼里做的一切,就能明白他的用心了。
二、血溅鸳鸯楼
都说“好汉不打女人”,但武松却不止杀了一个女人,后来“血溅鸳鸯楼”时,他又杀了几个丫鬟,甚至就连那张都监赐给他当妻子的玉兰,也惨死在他刀下。
而你看他杀玉兰时,是怎么做的?
原著道:“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头来。’便抽身去后门外去拿取朴刀,丢了缺刀,复翻身再入楼下来。只见灯明,前番那个唱曲儿的养娘玉兰,引着两个小的,把灯照见夫人被杀死在地下,方才叫得一声:‘苦也!’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结果了。走出中堂,把拴拴了前门。又入来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房里。”
(玉兰、潘金莲剧照)
这一次,武松是真正意义上的“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可没扒那玉兰的衣裳,照理说,玉兰都是他的未婚妻了,即便他做了什么,也没什么,此时为何反而没像杀潘金莲时那么做了?
若你了解大宋的律法,就知道武松这人的心思有多缜密了。
三、心思缜密的武二爷
《宋建隆详定刑统 宋刑统》·卷二十三斗讼律中就提到过:“诸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减一等,若以故僵仆而致死伤者,以戏杀伤论即误杀伤助己者各减二等。【疏】诸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减一等。【议曰】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假如甲共乙斗甲用刃杖欲击乙误中于丙或死或伤者,以斗杀伤论不从过失者,以其元有害心故各依斗法至死者减一等流三千里。”
这即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武松杀潘金莲之后,是怎么做的?
他并没有逃避责任,只是投奔官府,听候发落,这才有了后来他被押送去孟州的事,他心中想的是该如何判就如何判,只是他这拉扯衣裳的做法多少可以为自己减刑,因为此举可以让他“杀人”变成“斗杀”。
(武松、玉兰剧照)
而到了血溅鸳鸯楼时,他没了这些多余的动作也不难理解,因此此时的他已经对官府失去了信心,他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得到公平的对待。
所以这一次他不仅没有主动自首,反而十分嚣张的在墙上用血写下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几个字。
这才是武松这个角色值得吹捧的地方,不是他善,也不是因为他有英雄,而是他有勇有谋,能在近乎失去理智的时候还有如此缜密的心思,也怪不得他狠得连猛虎都怕他三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