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健康已悄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2025年3月21日是第25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旨在唤起公众对睡眠健康的重视。为此,记者从市民睡眠质量、睡眠产品市场及睡眠门诊现状展开了调查,发现睡眠问题在各个年龄层广泛存在。专家指出,睡眠对健康至关重要,各年龄段需求不同,睡眠产品和药物需谨慎使用。
睡眠障碍:不同年龄,存在不同睡眠烦恼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有失眠困扰的约占38%,六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时间不足,超九成以上小学生睡眠时长不达标。近期,由中国疾控中心进行调查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时长为7.06~7.18小时。报告还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女性(51.1%)高于男性(45.9%),00后(18~24岁年龄组)最低,为24.6%。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不同代际人群睡眠困扰的类型差异较大。
为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实际状况,记者采访了不同职业人群。在红谷滩区的一座写字楼里,受访上班族中,32岁的广告策划人刘丽女士称,每天忙于赶方案、对接客户,精神高度紧张,夜里满脑子工作,入睡困难,周末也难以补觉。
大一学生陈蕾透露,晚睡已成为习惯,每晚沉迷刷短视频、追剧,常常熬到凌晨,早上起不来,白天精神萎靡。
在老城区社区公园,70岁的李东保大爷表示,年纪渐长后睡眠质量明显下降,夜晚难以入睡,白天只能通过打盹补充精力。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上班族和大学生非工作日存在“报复性熬夜”“报复性补眠”现象,致使睡眠节律紊乱;午睡方面,半数受访者有午睡习惯,且每次超30分钟,过长的午睡也影响了他们夜间睡眠质量。
睡眠门诊:专业守护,为睡眠健康“把脉”
面对如此普遍的睡眠问题,南昌各大医院也在积极应对,开设睡眠门诊。3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南昌市第一医院东湖院区睡眠障碍门诊,曾燕华医师正在为大学生陈晓(化名)诊疗。陈晓失眠长达四年,起初因高考压力,后来大学室友呼噜声大,严重影响她的精神状态、学习和生活。曾燕华详细问诊后,为陈晓开药,叮嘱她放松心情。
记者就失眠和焦虑问题向曾医师咨询,她表示,近年来睡眠障碍患者显著增多,发病原因多样,譬如生活及工作压力、精神紧张、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目前就诊患者以00后和老年人为主,症状多为失眠、嗜睡、多梦、易醒、打鼾严重等,她每天能接诊十几名睡眠障碍患者。其中00后多以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为主要诱因。
记者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获悉,2023年3月21日,该院成立江西省首家“麻醉睡眠门诊”,次年8月增设“麻醉睡眠中心”并设病区。该中心采用“精准神经调控技术+多模式诊疗+减停安眠药物”模式,突破传统局限。两年间接诊量从最初寥寥无几增至日高峰近30人,2023年至今接诊失眠患者1100余人,其中最高年龄89岁,最低年龄9岁,最长失眠史45年,治疗失眠有效率达80%左右。
另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精神病院等也设有睡眠障碍门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均可治疗睡眠障碍等问题,为患者提供更规范、科学、有效的治疗。
睡眠产品市场:种类繁多,消费者各有所需
睡眠问题的普遍也催热了睡眠产品市场。19日,记者走访南昌多家家居市场、电子产品店、药店及电商平台发现,睡眠产品种类繁多。从传统的乳胶床垫、记忆棉枕头,到智能睡眠监测设备、助眠香薰机,应有尽有,满足着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青山湖南大道一家高端床垫品牌销售人员称,随着消费者对睡眠质量重视程度提高,具备减压、支撑等功能的床垫、枕头备受关注,价格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在八一广场的一家电子产品店内,智能睡眠监测手环吸引不少顾客试戴。一旁的销售员介绍,这款产品能实时记录睡眠数据,通过APP给出个性化的改善方案,性价比很高。
在红谷滩区一家药店,记者看到常见睡眠类药物有安神补脑液、褪黑素等非处方药,以及需要医生处方的佐匹克隆、艾司唑仑等处方药。药房工作人员称,非处方睡眠药物销量较稳定,购买者多为轻度失眠人群。而处方药管理严格,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主要针对中重度失眠患者。
为了解消费者使用体验,记者随机采访多位市民。樊丽女士长期受失眠困扰,尝试过多种助眠产品,“香薰机有点效果,闻着放松,但作用不持久。褪黑素吃了能入睡,但早上起来有点头晕。”雷舒强先生则表示,自己服用医生开的处方药后睡眠改善明显,但担心药物依赖。
除线下市场外,电商平台上睡眠产品的销售也十分火爆。智能助眠仪、头部按摩器、眼罩等产品销量持续增长。
专家科普:睡眠产品和药物使用需谨慎
那么,如何正确睡眠?成年人每天该睡多久?南昌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小红强调,睡眠对健康至关重要,各年龄段睡眠需求不同。成年人每天需7-8小时高质量睡眠维持机能;3-5岁儿童建议睡10-13小时,6-12岁儿童需保证9-12小时睡眠,助力儿童骨骼生长及免疫力等;老年人保证5-7小时睡眠即可,但要注重睡眠质量,他们容易睡眠浅、多梦、早醒。
陈小红介绍,睡眠障碍包含100余种疾病,常见有失眠、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少见的有发作性睡病、不宁腿综合征等。睡眠障碍不仅会干扰学习、记忆与情感,增加心理疾病风险,还会降低免疫力,影响正常生活。长期睡眠障碍是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会加大中风、肿瘤风险,导致过早衰老,缩短人群寿命。
谈及午睡,陈小红建议时长控制在20-30分钟,既能放松身心又不会进入深度睡眠。一旦午睡超过1小时,容易进入深度睡眠阶段,醒来后可能会感到疲倦、头晕,还会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睡眠产品和药物并非人人适用。陈小红坦言,智能睡眠监测设备会干扰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人群的设备;助眠香薰易致过敏体质者过敏;磁疗床垫可能影响体内有金属异物的人群,选用时需谨慎。在服用睡眠药物方面,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严重肝肾疾病患者以及有药物过敏史等人群,务必格外慎重,需经专业医生全面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使用。长期服用睡眠药物容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影响疗效,用药后要定期复诊,遵医嘱调整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最后,陈小红提醒,改善睡眠可从规律作息做起,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舒适睡眠环境,减少声光刺激,白天适度运动但睡前不宜剧烈运动,也可通过冥想、深呼吸或睡前喝温牛奶、听音乐、看书助眠。若有严重睡眠障碍,如长期失眠、多梦惊醒、睡眠呼吸暂停等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借助专业治疗手段改善睡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