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来主义”是对学术的亵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20 15:31:12

李松林

高校学者再陷抄袭丑闻。日前,有网友举报某985高校副教授王某某2016年发表于《世界哲学》的一篇论文,全文照搬某英文文献。西安交通大学3月14日通报称,学校调查认定相关情况属实,已与其解除聘用关系。《世界哲学》编辑部也发表声明,证实该抄袭属实,已对论文作撤稿处理。

做学术自然要有世界眼光,只要以“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在科研成果中标注出他人的贡献,就不算抄袭。可不署名、不标注、直接翻译后据为己有,是典型的“翻来主义”,是赤裸裸的抄袭。遗憾的是,学术圈中的“翻来主义”者,不止王某某一个。2021年,北京一高校副教授也被举报涉嫌抄袭国外科幻研究著作。翻译之后就据为己有是对学术的亵渎,也是对规则的挑衅。

与一般的学术抄袭不同,翻译著作或论文进而发表,涉及时间跨度、语种、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因素。在盲审阶段直接被定性抄袭的概率微乎其微,在海量数据中被发现翻译抄袭的可能性也不大。事实也证明,抄袭者东窗事发,大多是在数年之后,往往也是由于网友的偶然发现或者竞争者有意识的核查。

虽说露馅只是迟早的事,但捍卫学术的尊严不能总靠偶然和侥幸。一方面,要继续细化管理规定,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提高学术不端的成本,让其不想抄也不敢抄;另一方面,要结合AI新技术、大数据等资源,将不诚信者果断拦下。此外,在博士毕业、入职学校、职称晋升等关键节点,要加大对其学术成果的审核力度,接受更大范围更具专业性的监督。

翻译一下署个名就成了自己的成果,何其精明?一旦丑行被翻出来就被解聘撤稿名声扫地,何其惨痛?学术诚信,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每个学生学者都要作答的必答题。强化他律,持续自律,对学术科研多些敬畏之心,才能避免“翻来主义”等学术不端行为继续上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