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布局的协同发展

新华报业网 2025-03-21 12:31:2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高等教育布局的协调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使命不断演变,已然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及时调整和改革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有效协同发展。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布局的目标协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民族复兴之基,是高校立身之本。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布局的目标协同,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

立德树人强调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明确将德育作为核心目标,融入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式学习、社会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其道德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内化道德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高等教育布局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上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一致,高校在分析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跨学科教育,确保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目标协同不仅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使得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推动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布局的战略协同

党的二十大对人才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任务。在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依然存在人才培养“内生力”缺失、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关键科技领域“卡脖子”和科研贡献力不足等问题。

为达成高质量发展需求,首先要加快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扎实推进学科专业体系划分和调整。从社会分工发展逻辑的角度出发,在系统体系上紧扣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其次要加快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优先进行“教育链”的双向延展。以教育理念、育人体系、制度保障为依托,以高等教育为基础,进一步延展“教育链”、对接“产业链”、丰富“人才链”,有效提升高级专业人才的实践精神、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最后要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统筹,增强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地“引进来”和自信地“走出去”,借鉴利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办学理念和发展经验,加强公派出国留学力度,强化国际科研和合作,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更多国际化和应用型人才。

推进产学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布局的路径协同

产学融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策略,产学融合政策的推进有助于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落实产学融合的重要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同样,高等教育的布局须与人才培养模式及产学融合相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为此,政府要引导夯实校企合作基础,促进合作双方互利共赢。“产业所需,机制所应”,人才培养与教育布局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教育链的主动延展。同时,要瞄准产业职业人才需求,创新产学融合机制。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加快发展、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强化职业引导、实践强化、产学融合,借此打造基于“高校、政府、产业、市场”协同参与的培养模式。最后要聚焦产学融合推进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形塑高等人才的职业性培养,实现平台化培养、数据化培养、数智化培养、国际化培养、协同化培养的五位一体。

加强善治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布局的信息协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就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中第一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强调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安排部署,共同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善治理论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高等教育布局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加强善治内涵建设,旨在通过提升教育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为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教育布局的信息协同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的善治体系能够促进高校与社会、行业之间的信息流动,使得政策决策与实施过程更加科学和合理。在这一框架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数据共享和反馈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同时,高等教育布局也应基于对就业市场、行业动态及学生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调整专业设置,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这种信息协同不仅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还促进了产学融合,实现了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最终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宋宽颜军(作者分别为:扬州大学研招办主任,博士研究生;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善治逻辑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1SJA1986〉研究成果)

0 阅读:8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