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南到城北,叶军带着他的游埠豆浆又回到了刚来杭州的起点

钱江晚报 2025-03-21 18:13:45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潘骏

不少人知道游埠豆浆,是从杭州城隍牌楼108号的一家“小破店”开始。彼时的叶军,凭借“豆浆、油条、烧饼”的三件套,在杭州慢慢站稳了脚跟。2019年,和很多小店主的经历似曾相识,因为油烟问题,游埠豆浆不得不离开城隍牌楼,途中还在五星级酒店待了一段时间,2020年7月,叶军带着他的游埠豆浆重回杭州城南。去年6月,游埠豆浆中山南路店房租到期,房东不再续约。

今年,正月十六,叶军带着他的“游埠豆浆”来到了杭州拱墅区湖墅南路488号。这一次,他将新店命名为“叶军豆浆”,并正式将其注册为商标。从城南到城北,这是他33年豆浆生意的又一个新起点。

叶军豆浆招牌

仓基新村的一条巷子里,40多平方米的门店,能坐下20来号人,50岁的叶军穿着工作服,在档口忙碌着。案板上,面团被擀成圆饼,油锅里金黄酥脆的油条翻滚起伏,一碗咸豆浆被熟练地冲入酱油、葱花和虾皮,表面瞬间凝出细密的“豆腐花”。相比于之前开在热闹的中山南路上,现在有些冷清。对于这个店面,他坦言有些难找。但是卖鱼桥这一带,也是他当年跟着师傅来杭州的第一站。而后师傅告诉他可以自己去开店,他就把店开到了吴山脚下的城隍牌楼,这一开就是27年,这家不知名的豆浆油条店,成了杭州早餐界的“网红”。

在美食社交网站上,叶军的游埠豆浆的“家常味”“人情味”“好口味”,是吃货评价最多的关键词。家住城隍牌楼巷的网友Lsweet说,3元一碗的咸豆浆、2元一副的葱油烧饼,自己也跟着家里人吃了好多年。家里老人早锻炼爬完城隍山,都习惯去买副烧饼油条,再弄碗豆浆当早饭。“难得有次早起,7点不到,店里根本没有空。”Lsweet说。还有吃货怀念这样的日子,大家一手捏着烧饼油条,一手端着豆浆碗,蹲在马路牙子上,气定神闲地享受这杭州清晨的味道。

去年10月,因为中山南路的店面房租到期,叶军带着七八名老员工仓促“转战”。餐饮行业人员流动大,“养人”不易,若团队流失,“老店的味道就没了”。每月数万元的员工工资压力,逼得他必须迅速重启新店。与中山南路4点半便迎客的热闹相比,新店早晨6点半才陆续有顾客光顾,但叶军很笃定:“酒香不怕巷子深,三十年前我就是在卖鱼桥附近学徒的,当时也是这么熬出来的。”

产品仍是那几样招牌:烧饼、油条、咸豆浆,只新增了几道老家游埠的小吃。叶军始终反对打广告。“推广只能带来一时客流,味道不好,人来了也会走。”他更看重产品本身,认为“老客认的是手艺”。

“现在满城都是游埠豆浆,连安徽人开的早餐店也挂这名。”叶军苦笑。因早年未注册商标,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店名被复制,最终连老顾客也分不清“谁是李逵,谁是李鬼”。新店以“叶军”命名,是他最后的倔强:“至少认准这个名字的,都是冲着我的烧饼油条来。”“现在我也正在向城管部门申请,能不能在巷口装一个广告牌,让更多来找我的老顾客能更方便地找到。”叶军说。

烧饼油条咸豆浆

近年来,“游埠豆浆”在杭州遍地开花,数量超60家,但叶军直言“很多是跟风”。叶军仍守着“不加盖浇饭、不卖面条”的初心:“东西一多,精力就散了。”

新店虽难寻,仍有老客循迹而来。周边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曾每周让女儿去老店买早餐,如今坐着轮椅到新店打卡,“从五六十岁吃到现在,像追星一样”。叶军感慨:“有些客人从小吃到大,现在都四五十岁了,去年听说老店搬了,直接和中山南路‘断交’。”这些“认味道不认牌子”的街坊,是叶军敢在巷子里开店的底气。

叶军

谈及未来,叶军希望16岁的儿子能继承手艺,“儿子正在学这行”。他始终认为,守住传统味道才是根本:“变网红店也好,开分店也罢,烧饼油条豆浆的初心不能变。”

对于支持多年的老街坊,叶军满怀感激:“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店。”正如那碗不起眼的咸豆浆——不搅拌,越吃越厚,这份历经三十余年的“老底子”味道,或许正因坚守而愈发醇厚。

0 阅读:268

评论列表

巨巨巨巨嫩的依

巨巨巨巨嫩的依

2
2025-03-22 12:43

嵊州人都这样吃咸豆浆

我的师兄是只狗

我的师兄是只狗

2
2025-03-22 21:35

莫干山路塘河新村口子上的那家游埠豆浆最不正宗。吃过一次再也不想第二次。

我说你又不听啊

我说你又不听啊

1
2025-03-23 02:55

古荡小区有个油条煎饺煎包店,没有一个早上不排长队的,现在搬走了

雨中

雨中

1
2025-03-21 22:50

在嘉里中心吃过一次,巨难吃,从此陌路[捂脸哭]

豆友197660022

豆友197660022

1
2025-03-22 10:38

时过境迁了,早餐基本一个样,没啥特别的。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