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用药安全指导

新浪财经 2025-03-25 07:36:40

转自:中国医药报

老年人如何合理用药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状态较为特殊,再加上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经济条件等影响,使得老年患者的药物治疗更为复杂。

老年人用药原则

老年人在用药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先明确诊断,后确定治疗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减退,一人多病现象普遍。因此,切不可未明确诊断就胡乱用药,否则容易导致病情延误或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先食疗,后药疗比如,喝姜片红糖水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如果喝姜片红糖水不见效,则可考虑使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最后选择用药治疗。

先外用,后内服治疗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病症时,可先选择外用药解毒消肿,最后考虑内服药物。

先用口服药,后用注射药能用口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使用注射剂。

先用中药,后用西药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病,可以先尝试服用中药进行调理。

注意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老年人使用药物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常见。下面几种药物容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

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如地高辛等洋地黄类药物,该类药物大部分由肾脏排泄。由于老年人的肾功能下降,该类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减慢、血药浓度升高,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中枢神经障碍和心脏毒性。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一般为青壮年的1/4,而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普萘洛尔也容易使老年人出现不良反应。老年人肝功能与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体内药物代谢速度缓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如出现头痛、眩晕、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等,老年人服用该药时应注意减量或延长服药间隔时间。老年人过量服用利多卡因,可引起精神症状和心脏抑制。有心脏传导阻滞、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禁用利多卡因。

抗凝血药老年人对抗凝血药非常敏感,一般治疗剂量即可引起持久的凝血障碍,导致自发性内出血。尤其是老年女性,要密切监测出血征象。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老年人大脑重量减轻,脑血流量减少,高级神经功能衰退,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特别敏感,特别在缺氧、发热时更为明显。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有以下几种。(1)地西泮:老年人宜减少剂量,且不宜长期服用,以减少中枢抑制。(2)苯巴比妥:可引起过度抑制或出现兴奋激动现象。(3)苯妥英钠:肾功能低下或有低蛋白血症的老年人,应根据年龄适当减少剂量,以减少神经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4)阿米替林:可引起不安、失眠、健忘、定向障碍、妄想等,且与用药剂量关系不大,发现后要立即停药。(5)碳酸锂:过量服用易引起药物蓄积中毒,应小剂量服用该药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6)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易引起恶心、呕吐、低血压、晕厥、定向障碍等不良反应,应小剂量服用该药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解热镇痛药包括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长期服用保泰松可引起水肿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服用吲哚美辛可引起眩晕、精神障碍、腹泻、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使用阿司匹林剂量偏大或两次用药时间间隔太短,常使老年人大量出汗进而导致虚脱。老年人应慎用或少用这些药物。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柯俊主编的《中国居民用药安全指导(科普版)》)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