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选择用脚投票!泸州老窖到底怎么了?

新浪财经 2025-03-25 10:37:05

来源丨九州凤凰

撰文丨九裘

编辑|邹猫

就在2025年春糖会前夕,泸州老窖(000568.SZ)发布控股股东增持公告,承诺将在6个月内以1.5亿至3亿元的规模增持公司股份,并获得建行2.7亿元“增持专项贷款”的支持。

然而,在这场看似信心满满的“护盘”行动背后,却是泸州老窖业绩增速断崖、库存高企、“大存大贷”争议难解、股价连续三年下跌的现实写照。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投资者的疑问从未停止:这家老牌白酒龙头,到底怎么了?

营收目标难达成,“千亿梦”远在天边

2024年初,泸州老窖喊出“白酒营收破千亿、市值破万亿”的远期目标,颇具雄心。但现实是,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43亿元,同比增长10.76%,距离全年347亿元的目标,仍有超百亿元缺口,目标完成率仅70%,远低于时序进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三季度营收环比持续下滑:Q1为91.88亿元,Q2降至77.16亿元,Q3仅为73.99亿元。要想Q4完成104亿元营收,几乎不可能。

这种从高增速转向“低个位数增长”的局面,意味着泸州老窖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成长性光环。

中高档酒“量增价跌”,结构向下拖累利润弹性

泸州老窖的增长主要依赖中高档酒(国窖1573、特曲、百年窖龄酒等),2024年上半年中高档酒营收占比高达89.99%。但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吨价从上一年同期的76.73万元/吨降至71.48万元/吨,虽销量增长25.7%,但价格体系明显松动。

毛利率也出现微降(92.26%,同比下降0.23%),说明结构性下移趋势仍在延续。招商证券指出,国窖动销承压、腰部产品放量,将持续侵蚀公司盈利能力。

在白酒板块普遍采取“控量挺价”策略的当下,泸州老窖的“价换量”路径显得尤为被动。

“大存大贷”模式疑云重重,财务结构难言优化

存货连年上升,从2020年底的47亿元一路涨至2024年三季度的123亿元,三年涨幅达161%。存货周转天数高达1148.94天,远高于五粮液(302天)、山西汾酒(415天)与洋河股份(702天),资金周转效率持续恶化。

与此同时,公司长期借款自2022年起突破百亿,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为97.8亿元,而账上货币资金高达303亿元。“手握现金却去举债”的反常逻辑,引发外界对“大存大贷”模式的质疑。

尽管公司否认存在对经销商放贷,但旗下小贷平台“龙马兴达”推出的“酒商贷”等产业链金融产品,难免让市场产生联想。

动销疲软,合同负债难以为继

合同负债代表了未来业绩的“蓄水池”。但泸州老窖的合同负债规模常年低位运行,2024年三季度为26.54亿元,同比下降超10%,也低于2019年水平。这说明经销商拿货意愿不强,渠道信心不足,后续增长空间受限。

在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强化控货提价、稳定价格体系的当下,泸州老窖显得既压不住价,又拉不起量。

三年市值腰斩,信心比数字更重要

自2021年高点以来,泸州老窖股价累计下跌近60%。2022年跌幅10.5%,2023年再跌18.5%,2024年全年下跌近28%,2025年开年两月又跌去7.72%,成为A股白酒板块中连续下跌时间最长、跌幅最大的龙头之一。

当前公司总市值为2100亿元,距离“市值万亿”的目标仍差近五倍。资本市场早已用脚投票,对其增长空间与治理逻辑提出质疑。

泸州老窖的历史与品牌积淀无可否认。但在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周期后,“靠销量冲规模、靠借贷堆动销”的打法,显然已难以为继。

管理层喊出的“千亿营收”“万亿市值”目标,既需稳健的产品结构、清晰的渠道策略,也需真实动销与品牌势能支撑。而眼下泸州老窖面临的是:主力产品结构下移,提价能力受限,存货膨胀、负债上升,动销缓慢,合同负债低迷,渠道情绪趋冷,三年连跌,投资者信心流失殆尽。

增持护盘,终究只能解一时之困;重塑增长逻辑、提升经营质量,才是泸州老窖真正需要的“复兴密码”。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