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在幕后,他们是最忙碌的生命守护者

钱江晚报 2025-03-26 17:14:53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吴朝香通讯员鲁青钟寅波

“滴!滴!滴!”

“滴滴!滴!滴!滴!”

……

手术室内,听着心电监护仪的声音改变,严敏就能辨别出患者情况的变化,作为麻醉医生,这是她日常工作中最基本的技能。作为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主任医师经常对团队说:一位麻醉医生就是一个“海陆空总司令”,站在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上,不能轻易放弃。

3月24日-3月30日是第九个“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是“生命至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

据统计,近50年来全球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1/10万以下,其中麻醉安全的进步贡献率超过70%。

“事实上,麻醉医生是最忙碌的‘隐形守护者’。”严敏如是说。

严敏(左一)在工作中

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问题

麻醉医生帮他“排雷”

52岁的张先生走进了浙大二院麻醉门诊的诊室,他是为了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而来进行术前评估。

张先生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时也没规律用药,血压较高,空腹血糖也比较高,心电图上也显示有些问题。

交谈中,张先生一个不经意的说法引起了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于静的注意——他这半年经常感到头晕,又结合他的身体情况,认为需要进一步排查血压和血糖相关方面的情况及以及对麻醉的影响。

在完善好动态血压监测、心超、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后,于静认为张先生血压没有得到控制,也确诊有糖尿病,且心脏已经出现左心室肥厚的表现了。如果血压和血糖不得以控制,手术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血压剧烈波动、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风险。

于静立即联系了心内科、内分泌科的专家一起多学科会诊,给张先生作出了相关治疗意见,经过两周的血压和血糖调控,张先生血压稳定在135/85mmHg左右,空腹血糖降至6.2mmol/L。后张先生顺利完成了胆囊切除术,术中麻醉过程平稳,术后恢复室观察期间也未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次日即顺利出院。

张先生术后感谢:“多亏了于医生!术前多跑几趟门诊,换来术后一家团聚!”

“麻醉医生会为患者制定术前治疗方案,让患者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来接受手术。同时,还会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麻醉方案。这样不仅能确保手术安全,还能缩短住院和手术的等候时间,让患者术后能更快恢复。”严敏介绍。

术前,麻醉医生是风险的“解码师”,是手术前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在麻醉门诊和手术前,他们会详细评估患者并调整患者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术中,麻醉医生全程保障患者安全,随时应对各类突发状况。术后,麻醉医生又是苏醒期的“安全守门人”,要确保患者顺利苏醒,并管理术后疼痛和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此外,在产房、无痛内镜中心等场所麻醉医生的身影也无处不在,他们用专业技能全程守护患者。

怀着敬畏之心

保持百分之百警惕

作麻醉医生,每天的工作都在和死神进行抢夺战,惊心动魄是他们的日常。

前段时间,一位心脏疾病患者出现了心脏停跳,严敏和同事进行心脏按压急救措施,十多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因为患者情况太糟糕,大家一度觉得是不是抢救无望,严敏却出奇地镇定,思路清晰地指挥抢救,现场人员各司其职,最终奋力将濒危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我当时想的就是一定要再试试。”严敏说,生死争夺战中,医生自己千万不能泄气,要坚信还有希望,“要牢牢抓住看似渺茫的机会,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在严敏看来,麻醉医生在手术室里,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疼痛……这些都是手术中需要麻醉医生监管的。

“麻醉医生就是手术室里的全科医生。”严敏经常对团队成员说,“人体平时有基本的防御功能,但患者麻醉后,防御能力是零,我们就是那道防御线,从头到脚都要管牢,要保持百分之两百的警惕。”

严敏举例道,在心脏手术中,麻醉医生要更严密细致地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甚至还要一滴滴数出患者的尿量判断其肾脏功能。“我们麻醉手术部的每位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都有一份准备清单:小到一个听诊器,大到仪器设备的检查。”

在严敏看来,麻醉工作就是要一丝不苟,大小事都要规范化,一点点疏忽都不能有。比如,她要求所有医生都随身带听诊器,要随时听听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再比如,每个手术间内都必须配备呼吸皮囊,患者转运时也一定要带上皮囊,万一有突发情况,这就是救命的工具。

“我们要怀着敬畏心,每一步都做到万无一失。”

手术结束不等于风险归零

他们让患者“安全着陆”

很多人以为手术顺利做完,就安全了,事实上,手术结束并不等于风险归零。术后风险可能比手术本身更危险。患者离开手术室后,仍可能面临以下问题:

呼吸影响:因病情因素、药物残留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问题,比如术后呼吸抑制;

循环波动:因病情、手术等原因,术后可能会出现血压、心率等剧烈变化;

器官功能异常:特别是老年患者、接受大型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心、肺、脑等器官的并发症;

急性疼痛:手术引起的各类疼痛可能引发应激反应,影响患者康复。

这些问题的“黄金处理期”集中在术后24小时内,需精准监测与干预。

“我们设立了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是为了让部分高龄、合并心肺疾病等基础情况差、经历大手术、术中出现大出血、剧烈循环波动等突发情况的患者能‘平稳着陆’。”严敏说,“这些患者术后往往需要加强监护,需要精准的麻醉深度管理,让患者从麻醉状态平稳过渡到清醒状态,快速恢复生理状态;同时需要针对性解决术后疼痛、恶心呕吐、体温异常等问题;根据病情,还需要动态调整液体平衡、镇痛方案、呼吸和血流动力学支持等。当然还有一些病情特别重的患者还是要去综合ICU延续治疗。”

都说麻醉医生隐形在幕后,但是,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当患者在术中出现意外时,他们拼尽全力,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当被带状疱疹折磨得只能穿一件丝绸薄衫的老人,在疼痛专科门诊被他们治疗后缓解了钻心疼痛……在一次次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演绎了无数“侠骨柔情”的故事。对严敏和她的同事来说,这样的成就和快乐,是任何事情都比不上的。

0 阅读:7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