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社会工作特征的深层次解读|理响广东

羊城派 2025-03-27 10:40: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社会工作以党的初心使命为价值追求、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党的群众工作为传统基础、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目的,既有各国社会工作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立足事物特点,把握功能作用,准确认识党的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

鲜明的政治性

政治性是方向性、本质性和原则性的统一,是社会工作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建统筹引领。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了社会工作的政治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贡献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社会工作的政治价值。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准对接人民期盼,常态征求人民意见,有效拓宽人民参与渠道,不断完善和巩固人民民主;以民意为导向、民心为依归,从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党建统筹引领,指明了社会工作的政治路径。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对一切工作的正确领导。必须将社会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加强社会工作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建引领体系,提高党在社会领域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突出的时代性

时代性是独特性、动态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是社会工作的开展基点,主要包括体现时代主题、紧扣时代重点、把握时代趋势。

体现时代主题,表明了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要求社会工作紧紧围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投身伟大实践。必须面向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找准方向入口、实践接口和工作切口,在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体现社会工作的独特优势和独有价值。

紧扣时代重点,体现了社会工作的关键所在。党之大计、“国之大者”、民之要事是时代重点。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担当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沿力量、改革创新的先行队伍和凝聚服务群众的主要渠道;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好社会矛盾风险前端防范化解;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关心关怀关爱不同社会群体,引导各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把握时代趋势,强调了社会工作的前瞻布局。深刻洞察时与势、危与机,才能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才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和人类社会发展前沿。必须面向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引中把握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在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中汲取社会工作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价值内核。

质朴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开放性、协同性和共生性的统一,是社会工作的本源特征,主要包括注重公众参与、注重社会协同、注重活力且有序。

注重公众参与,疏通了社会工作的源头活水。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紧依靠群众,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必须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面向最广阔的基层、最广大的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

注重社会协同,强化了社会工作的力量保障。社会协同着眼于构建互联互通互动互惠的良性协作机制,从而适应现代化社会治理需求、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社会凝聚力。必须推进党对社会各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坚持党建带群建,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优化向社会分权放权政策、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社会工作者激励保障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打造安危与共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注重活力且有序,确保了社会工作的生机勃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必须着眼社会治理现代化,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构建高效有序良性互动格局;完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打造覆盖城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聚焦新兴领域社会组织,加强政策引导、阵地供给、资源投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强社会组织法治建设和规范管理。

扎实的专业性

专业性是责任心、规范化和权威性的统一,是社会工作的必然要求,主要包括运用专业方法、培养专业人才和在实践中创新。

运用专业方法,强调了社会工作的应有特质。专业方法是党的社会工作回应社会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依托。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构建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社会工作原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工具,呼应法治时代、数智时代、共享时代,注重依法依规、科技赋能和专群结合。

培养专业人才,确保了社会工作的可持续性。社会工作本质上是做党的建设工作、社会稳定工作、群众工作,人才是关键。必须加强教育培训、提供平台阵地、倾斜资源支持、完善激励机制等,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社会工作干部,持续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的专业能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党的社会工作,不断彰显力量优势、专业优势和服务优势。

在实践中创新,激发了社会工作的不竭动力。实践决定认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推动进步,是实践的深化。社会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路径;要通过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完善制度等,推动党的社会工作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作者简介:陈晓运,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敬鸣柯,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特别委托重点项目(GD24WTC02-11、GD24WTC02-14)阶段性成果

文|陈晓运敬鸣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