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用7分钟时间专门讲解“体重管理”,强调肥胖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呼吁全民关注体重管理,未来我国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专家表示,肥胖不仅与多种慢性病和癌症密切相关,还会给医疗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判断肥胖要结合BMI(体重指数)、体脂率和腰围等因素。
15年间肥胖人数增加3倍
“超重和肥胖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已经上升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挑战。”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介绍,国家卫健委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已超过34%,肥胖率也达到16%以上,两者合计占比超过50%。这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
青少年和儿童的肥胖问题同样不容乐观,6至17岁青少年中,每5人就有1人超重或肥胖,6岁以下儿童中,每10人就有1人超重或肥胖。
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其增长速度上。我国全人群肥胖率从2004年年初的3%上升到2018年年末的8%,肥胖人群数量增加3倍。尽管近年来肥胖增速略有放缓,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肥胖问题依然严峻。
为什么要将体重管理上升到国家行动的高度?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表示,肥胖不仅是外观问题,更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四高”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同时还可能引发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问题。此外,肥胖还与至少13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张鹏说,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肥胖带来的医疗负担同样令人担忧。我国肥胖问题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未来肥胖率还可能继续上升。预计到2030年,肥胖相关的医疗开支将占国家总医疗开支的22%。如果不解决肥胖问题,将对国家医疗资源造成巨大消耗。
吴静表示,从国家层面推动超重和肥胖的防控,更是为了提升全民生活质量。“肥胖防控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这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全球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她说。
减肥最可怕的并非“瓶颈期”
防控肥胖需全社会努力,但对个体而言,减重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瓶颈期”。近期,40岁的李先生遇到了减重瓶颈期,来到北京友谊医院减重门诊就诊。去年,李先生的体重一度高达100千克,他尝试了各种减重方法:节食、跑步、参加减重营,甚至尝试了减肥药。起初,他的体重确实下降了,从100千克减到了80千克。
然而,就在以为减重“胜利在望”之时,今年他的体重却停滞不前——尽管每天坚持跑5公里,饮食也严格控制,但体重却始终卡在80千克,无法继续下降。
“瓶颈期是减重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绝大多数肥胖人群都会遇到。瓶颈期并不意味着减重失败,而是身体在适应新的体重。”张鹏表示,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会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平衡。当减重时,身体会将其视为“应急状态”,并试图通过降低代谢率等方式,将体重“扳回”原来的水平。
张鹏介绍,尽管李先生的体重没有变化,但他的体脂率正在降低,肌肉量也在增加。“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身体正在变得更健康。减重不仅仅是体重的下降,更重要的是身体成分的改变。”在张鹏的建议下,李先生继续坚持每天坚持跑5公里,严格控制饮食。
“减重并非一劳永逸,维持体重比减重更难。”张鹏表示,很多人减重到了瓶颈期后,放松了警惕,不坚持运动、控制饮食,结果体重迅速反弹。反弹后增加的体重多为脂肪而非肌肉,这对健康非常不利。张鹏在门诊中见过很多体重反弹的患者:他们反复减重、多次反弹,最终体脂比例越来越高,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只有坚持科学的减重方法,才能避免陷入‘越减越肥’的恶性循环。”
减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瓶颈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只要坚持科学的减重方法,身体最终会适应新的体重,健康也会随之改善。”
看着不胖不代表真的健康
除了减重过程中的困难,人们对肥胖的认知也存在误区。许多看似体重正常的人,实际上并不健康。
“您家宝贝2岁4个月,身高90厘米,体重15千克,BMI18.5,体成分分析显示体脂率30%,尽管她还是小宝宝,但已经属于肥胖了。”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燕向家长解释孩子的体检结果。家长听完后一脸惊讶:“孩子看起来不胖啊,怎么会是肥胖呢?”
王晓燕表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得壮”是健康的标志,只要BMI属于正常范围就不需要减肥。但实际上,一些孩子的BMI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因为缺乏运动,肌肉含量低,体脂率严重超标,这就是所谓的“隐性肥胖”。此外,王晓燕接诊的一个7岁半的男孩,身高143厘米,体重39千克,BMI19.1,看起来身材匀称,但体成分分析显示体脂率高达40%。“这种情况比单纯的外表肥胖更容易被忽视。”
“BMI只是一个基础指标,它无法区分体重增加是来自脂肪还是肌肉,需要结合体成分分析才能更全面地评估健康状况。”王晓燕说。
张鹏表示,BMI是判断肥胖的常用指标,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肥胖情况。BMI的计算公式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作为衡量体重与身高关系的指标,虽然简单易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判断肥胖问题时,往往存在“误判”的风险。
“肥胖的核心在于脂肪的过度蓄积,尤其是脂肪在‘不该’堆积的地方,比如肝脏、胰腺等器官,这才是真正的健康隐患。”张鹏表示,更准确地评估肥胖,需要结合体脂率、腰围等综合指标。
我国肥胖人群以腹型肥胖为主,即脂肪容易堆积在腹部。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就可以定义为腹型肥胖。而腰臀比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女性腰臀比超过85%,男性超过90%,即使BMI正常,也可能属于腹型肥胖。
体重管理的风吹进校园
青少年肥胖问题尤为关键,而校园正是预防肥胖的“主阵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本科生肥胖率逐年升高,从2021年的6.12%、2022年的6.91%,上涨至2023年的7.06%。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透露,从数据上看,大部分体质测试不合格的学生都有超重或肥胖的情况。现在,部分高校已经行动起来,通过开设“减脂减肥”课程,帮大学生科学燃烧卡路里。
过去的一年半里,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腐蚀与防护中心博士生陈林昀从体重132千克减到了80千克。“科研工作对体力和精力要求较高,博士‘上岸’后,我决心减肥,既为了身体健康,也为了更好地学习。”他说,减肥成功得益于校园里“热辣滚烫”的运动氛围。
去年春季学期,北京科技大学启动了“钢筋铁骨·活力北科”夏日燃脂健康塑形训练营。“开放报名10分钟,报名人数超过了千人。”该校体能老师宋智全介绍,去年秋季学期起,该校又把减肥营升级成了一门公共体育课,课程内容包含体能训练、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运动康复、运动心理学等,帮助学生塑造身形。
同样抢手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的减脂课。减脂课上,除了常规的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还搭配饮食健康教育。上学期8周课后,效果明显:92名学生平均减脂4.7千克,最高甚至高达10.7千克,97.9%的学生尿酸降低。
除了迈开腿,越来越多的高校还从饮食上把关,督促学生管住嘴。例如北京科技大学参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华北地区春季食谱,复刻出了一份大学食堂版减脂餐;北京建筑大学备好健康餐,帮学生提前算好卡路里。中国农大推出了全国首个实时标注卡路里的智慧食堂,学生每夹取一份菜,都能看到对应的热量摄入。
令人欣喜的是,体重管理的理念也已融入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除了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外,还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长跑以及拓展活动,开设丰富的体育选修课程,组建高水平运动队。近日,该校校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尤宏钊重返母校,讲解肥胖对身体的影响,教学生科学管理体重。校长王华介绍,这是该校本学期推出的特色选修课程《人体健康与医学》的其中一课。未来,更多医学领域的校友专家将走上讲台,向学生科普接地气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