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扩招意味着什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27 15:31:43

高考不仅牵动着考生和家长的心,也是社会的关注焦点。日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2025年的扩招计划。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去年在优质本科的扩容方面扩招了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清华大学

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北京大学

将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紧密结合学校规划发展方向,突出北大优势和北大特色,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及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

继续稳步增加本科生招生名额超100人。此次扩招重点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基础学科支撑”“前沿交叉学科建设”“战略急需领域突破”三大方向,以打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武汉大学

将进一步扩招本科生,计划招生7300人。此次增加的招生名额将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上海交通大学

将继续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额,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云南大学

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拟增加300个本科招生名额,主要投向理工农医类专业及双学士学位项目相关专业。本次扩招旨在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针对科技、农业、医疗等关键领域人才缺口,强化理工农医类学科布局,着力培养直接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助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推动双学士学位项目提质增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此次扩招有什么不同

3月2日,清华大学发布消息,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据悉,该校新增本科生将进入新成立的书院学习。

继清华大学发布消息后,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发布今年的扩招计划。上述高校扩招人数从100人到500人不等,中国农业大学扩招人数最多,达500人。

很多人都觉得这次扩招有点突然。但是实际上,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是其中一个主要目标。

1999年6月,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增至160万人;2023年招生规模达到1042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进入普及化阶段。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分析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院校的扩张规模远远超过了知名高校。目前,地方院校的本科招生量动辄超过8000人,甚至达到1万人;而知名高校,尤其是“985”高校则保持审慎,扩招规模相对较小。比如,清华大学从1999年到现在,本科扩招规模仅1000余人,目前清华大学每年本科招生数量保持在3800人左右;有的学校几乎没有扩招,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目前本科招生规模仍不足2000人,与20多年前的招生规模持平。

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咨询平台特别顾问姜殿军看来,从2024年开始的这次扩招与1999年之后进行的历次扩招除了在招生数量、涉及学校方面有所不同外,最为重要的是,此次知名大学本科扩招,投放的都是结合自身优势,也结合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的专业,比如,清华大学强调交叉学科;北京大学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及临床医学专业,而不是之前历年扩招涉及了高等院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扩招计划将聚焦数字时代发展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治理等“AI+”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交叉复合型人才储备;中国农业大学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学科领域,扩大招生规模,同时计划开设院士班、卓越工程师班等人才培养班型。

■为什么进行此次扩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就是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去年在优质本科的扩容方面扩招了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陈志文认为,知名高校扩招是为了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老百姓获得教育发展的红利,让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这与基础教育强调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类似。“当然,人口结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背景。2003年后,新生儿基本维持在1600万人上下,2016年新生儿增长至1786万人,再加上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普及,高考适龄人口仍然呈现缓慢增长的情况,高校扩招也成为必然选择。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其中,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关键。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知名大学承担了主要任务。尽管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层面,但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首先需要有优质的本科生生源供给,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知名大学扩大本科生培养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扩大优质研究生生源的供给。”

同时,陈志文也表示,知名高校扩招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高校的资源支撑问题。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已导致一些大学的宿舍紧张,研究生尚且可以住在校外或者走读,但本科生却不可能这么解决,需要提前筹划解决方案。“另外,知名高校扩招也需要适量。以‘双一流’高校为主的知名高校,多数都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其核心任务还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即以研究生为主。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硕士、博士)人数超过本科生人数的现象,即‘本研倒挂’是常态。美国高校在统计时将博士生视为科研人员,不列入学生序列。许多国外大学,比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几乎都是‘本研倒挂’的,原因也在于此。在这个问题上,各方都需要有正确的认知,不应一味要求知名大学无限扩大本科培养规模,这样不仅会偏离知名高校的定位,也会偏离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

■扩招对招生有何影响

“双一流”高校都陆续发布了今年的扩招计划,是否会对今年高考招生产生影响?

对此,姜殿军表示,高考录取是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实际上,决定一个考生能否被某一个大学录取,要看他的高考成绩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应的位次。这些“双一流”高校,它们的录取位次普遍是高于非“双一流”高校。“双一流”高校扩招之后,非“双一流”高校的录取位次会下降。“换句话说,‘非双一流’高校招生会受到‘双一流’高校扩招计划带来的累加影响。比方说,往年有100所学校都比A大学录取位次高,今年这100所学校共扩招了200人,那么A大学即使不扩招,它今年的录取位次也很可能会下降200名左右。当然,这只是根据扩招情况简单做的推算,而实际招生情况要比这个复杂。所以在填报志愿前,考生和家长要去了解这些‘双一流’高校今年在北京市的招生计划具体增加了多少,这个增加的名额更有实际意义。在填报志愿时,除了参考往年录取分数,还要考虑到扩招带来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对目标高校和专业进行定位。”

此外,姜殿军还表示,由于这几年高考考生人数都在增加,非“双一流”高校的生源质量应该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甚至可能还会提高。“从去年开始,我们就看到一些非‘双一流’高校在招生方面的新举措。比如,在院校专业组的设置上,这些院校会把一些优质的专业,如试验班单独分组,会明显提升这些组的录取位次,吸引一些更优秀的学生报考。”

■此次扩招是否将继续

这次扩招是高校的短期行为还是将持续一段时间?

姜殿军也表示,未来几年,高考人数还是一个持续增加的过程,并会在高点上维持十年左右。为了满足学生上本科、上优质本科的需要,继续扩招是有必要的。当然,未来高考人数势必会出现拐点,而那时高校将面临更激烈的生源竞争。

陈志文认为,知名高校本科扩招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去年刚刚开始落实,未来还将逐步推进。高校需结合自身优势,重点扩招国家战略急需专业,避免盲目扩张,要在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资源匹配与定位坚守间找到平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优质教育红利惠及长远”。“至于有人质疑说这次高校扩招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这次扩招的都是头部大学,扩招人数加起来只有2万,总规模并不大。与此同时,也有人说知名大学扩招后会导致名校学历含金量下降,这有可能。但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历标签必然被淡化,这是必然的。”文/顾昕昕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