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染乙肝,治疗宜“早”莫担心

齐鲁壹点 2025-03-27 15:49:19

3月中旬,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来了一个4岁的小患者,洋洋(化名)正兴奋地向张敏展示他新学会的画画技能,他的父母则在一旁连声致谢。因为洋洋今天复查的结果显示HBsAg(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了。

谁能想到,一年前这个孩子还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三阳”而让父母辗转求医、寝食难安。他的康复得益于2024年3月发布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去年洋洋确诊时,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三阳”状态,肝功轻度异常,高病毒载量。医院按《共识》意见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如今他不仅肝功正常,表面抗原也转阴了,实现了功能性治愈。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提倡“早”

洋洋的康复并非个案。作为我国首部儿童乙肝防治专家共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王福生带领团队牵头制定的这一方案,旨在规范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

《共识》强调早期治疗。传统上,对于HBeAg(乙型肝炎表面活性抗原)阳性的免疫耐受期儿童,治疗态度较为保守。然而,新的《共识》基于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据,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研究表明,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儿童启动抗病毒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尤其是1~7岁儿童,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较大年龄组。因此,《共识》建议对于1~7岁的HBeAg阳性儿童,即使处于免疫耐受期,也应考虑积极抗病毒治疗。

《共识》强调治愈的目标。明确了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不仅限于病毒学抑制,还追求临床治愈,即HBsAg清除和/或抗-HBs的出现。

在抗病毒药物选择方面,明确了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应用的不同年龄段。TA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乙肝药物)成为新的治疗选择。《共识》还对治疗方案、疗程和停药标准进行了细化。对特殊情况如婴儿、肝硬化、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等的治疗提出了具体建议。

《共识》发布一年来,1~12岁乙肝患儿门诊量同比增加明显,1~7岁免疫耐受期患儿治疗率从不足40%提升至60%。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随访临床数据显示,低龄组(1~3岁)患儿临床治愈率稳定在60%~65%,较7岁以上组高出近40个百分点。

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共识》最核心的突破在于——打破了儿童乙肝免疫耐受期不予治疗的传统理念。

一般疾病都是提倡“早发现、早治疗”,为什么曾经的传统理念是儿童期不予治疗?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尤其是在婴儿期或幼儿期,通常处于免疫耐受期。传统观念认为,免疫耐受期的儿童对病毒的反应较弱,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且可能增加耐药风险。

2.家长、医生对于药物安全性和长期影响有担忧。

3.长期服药、定期监测可能对患儿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然而,《共识》强调儿童感染乙肝病毒要及时治疗。儿童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率高于成人。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率分别高达90%和25%~30%,而成人期感染的慢性化率仅为5%~10%。我国现存7975万成人乙肝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源自围产期或婴幼儿时期感染。但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功能性治愈率远高于成人。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包括: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间短、病毒与宿主DNA发生整合少、肝细胞分裂活跃、儿童免疫功能的特殊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张敏举了四个成功案例加以说明:7个月的婴儿,发现HBVDNA高载量,肝功正常,经口服拉米夫定至2岁,联合干扰素治疗半年后治愈;1岁半儿童,干扰素注射半年治愈;3岁儿童,口服恩替卡韦1年治愈;7岁儿童,口服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注射1年半治愈。

研究团队长期随访数据显示,0~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