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郑佳颖通讯员黄振华
3月24日深夜22点50分,潮新闻·健康小站、杭州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室里,52岁的张先生(化名)向值班医生于雪莹说起了这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怪事。
“右侧手臂经常像是被抽走力气般使不上劲,可过段时间又莫名恢复了。”
这一天,张先生那种无力感再度涌来,就特地来医院看看。
于雪莹敏锐察觉到张先生在描述病情时,有言语含糊的异常情况,结合查体发现他的右上肢肌力减弱。得知他还有30多年的吸烟史,心头一紧,立即启动脑卒中预警机制。
当时虽已深夜,“脑血管病科共建群”内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钟长扬30秒内立刻响应,同步联系团队开启绿色通道。
张先生当晚抵达上级医院时,CT室已严阵以待,最终确诊基底节区脑梗死。得益于这场“黄金时间赛跑”,成功避免了出现大面积梗死的情况。
快速识别中风症状至关重要,及时就医是改善预后的重中之重。“我判断他是前期发作性肢体无力是脑缺血发作,就交代清楚病情,让他务必马上处理,不然后续很可能发生大面积急性脑梗死,还好患者本人也很配合,我联系好医联体上级单位后马上就赶过去了。”于雪莹回忆道。
脑缺血后的神经损伤与时间密切相关。部分缺血状态下,脑组织尚可维持1—6小时的代偿;而完全缺血时,数分钟内即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实践表明,脑卒中救治存在明确的时效窗——每延误1分钟,约190万个神经元不可逆性死亡。
医院供图于雪莹在门诊
早期识别卒中预警信号(如FAST原则: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即刻就医)并启动急救流程,是挽救脑组织、改善预后的关键。时间就是
“大脑”,及时干预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神经功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