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汉芯城打造产业互联网新模式,为中小企业开发生产提速

新华报业网 2025-03-27 18:33:56

中国电子产业链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期。数据显示,电子产业下游99%的企业为中小型科技公司,这些企业在产品开发周期中普遍面临“小批量、多品种”采购困境:研发阶段选型效率低、试制阶段物料配齐耗时长、量产阶段采购成本高。在产业上游集中化与下游碎片化的结构性矛盾下,云汉芯城正在重塑电子元器件行业的价值传递方式,用技术创新破解中小企业的“长尾困局”。

产业结构性矛盾中小企业困于“长尾采购”难题

电子元器件行业存在着典型的“二八定律”,上游生产企业较为集中,而芯片等产品型号繁多。在这种格局下,精准预测需求、获取订单以及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成为实现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然而,这一过程往往面临生产计划复杂、灵活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有效对接下游多样多变的需求。因此,上下游间存在着供需矛盾,亟需中间供应链协调解决。

以一个典型的新产品开发周期为例,通常包含产品方案设计、打样试制、小批量试产、批量生产4个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产生的采购订单有着“散而小”的明显特点。

产品方案设计阶段,反复选型,拖累研发效率。新产品研发选型往往以来依赖研发工程师的经验,由其从数以亿计的元器件型号中挑选出几十上百种,再从原厂、授权代理商等不同来源获取相应元器件的技术手册,来逐个校对产品参数是否符合设计开发的要求。一个创新产品的选型、校对,往往会耗费一个研发团队好几月时间。

打样试制阶段,型号配齐耗时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被动拉长研发周期。完成研发选型后,在打样试制阶段,会产生小批量的电子元器件现货采购需求。例如每个型号芯片采购3个至10个用于新品打样,或是每个型号采购10个至50个用于新品试制。若是采购50个型号的电子元器件,则需要耗费2到4周时间,才能从不同的供应商配齐。但是如果有1个型号质量有问题(瑕疵、翻新、假货),就会导致打样试制的新产品出现问题,研发周期也将被动拉长,从而影响产品投放,甚至因此错过市场需求。

小批量试产、小批量制造阶段,交期不确定,采购成本增加:完成新品试制后,在小批量试产或柔性制造小批量制造阶段,对单个电子元器件的采购数量提高到了几百甚至上千个,但同样会面临无法短期内在原厂或授权代理商处配齐所有型号的困境,若是供应链中间环节较长,也将增加采购成本。

服务体系化布局提供一站式服务能力

针对广大中小科技企业在上述研发到小批量试制等阶段的需求痛点,云汉芯城依托智能算法及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在上游原厂与下游电子科技企业之间搭建起“信任桥梁”,构建了高效运行的电子产业供应链全球协同网络,打通“数据孤岛”和“供应链断层”,通过体系化服务布局,高效满足了研发、打样到小批量制造等阶段的中小批量采购需求。

产品方案设计阶段,共享数据资产,帮助下游研发工程师提高研发效率。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并对数据进行清洗,云汉芯城建立起包含超4000万电子元器件产品标准参数信息、超9300万条参数替代关系数据的元器件产品信息数据库体系,并将其免费共享给下游科技企业的研发工程师群体,便于工程师进行型号检索、获取、选型,将选型校对时间从15天至30天压缩至1天至5天。

打样试制阶段,以技术、模式双创新,保障产品质量和交付速度。目前,云汉芯城已与全球超2000家供应商合作构建了高效协同的供应网络,并且电子元器件产品信息数据库在国内已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这样中小科技企业不需要分别寻找多个供应商来配齐不同型号的电子元器件,在云汉芯城即可一站式配齐。以50个型号电子元器件为例,若单个型号采购数量低于100个,在云汉芯城,可以将原本2周至4周的配齐时间大幅缩短至1天至5天。

此外,云汉芯城建立了完善的质检体系,通过采购大量样品进行拆解、扫描、录像形成质检数据库,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对比排查,极大降低了翻新、假货等物料从上游供应端流入下游客户的可能性。

小批量试产、小批量制造阶段,公司模式创新进一步降低中小科技企业采购成本。针对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小批量生产或柔性制造小批量生产阶段,面临的型号配齐耗时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采购数量增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云汉芯城与全球超2000家优质供应商深度合作,把下游的海量需求汇聚之后,向供应商集中采购,再将不同型号物料配齐后配送到客户处,这样有效降低了下游中小科技企业的采购成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