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动症的病因:脑袋里的“小电路”出了问题
抽动症的发生,就像家里的电路接触不良,一会儿灯忽闪忽亮,一会儿电器自动开关。抽动症的“电路”问题,主要出在大脑里的神经递质上——特别是多巴胺系统,这可是和情绪、运动调节密切相关的家伙。简单来说,脑子里的多巴胺水平忽高忽低,大脑就会发出一些“错误指令”,让身体不由自主地抽动。
除了多巴胺,还有遗传也可能是“幕后黑手”。如果家族里有人患过抽动症,孩子的风险就会更高。不过,目前科学家还没找到具体的“抽动基因”,所以这个领域还在持续研究。
当然,环境因素也不能忽视,比如压力、感染、环境毒素等,都可能激发或加重抽动症。好比你的电脑系统本来就有小毛病,但一遇到高温死机的几率就飙升了。
二、临床表现:抽动症的“十八般武艺”
抽动症小朋友会表现出一系列不自主的动作和声音,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一些“怪动作”。我们把这些分为两类:1.运动抽动,常见的有频繁地眨眼、耸肩、头部抽动,有的孩子会像被蚊子叮了似的,不停地摸鼻子或转脖子。2.发声抽动,比如清嗓子、哼哼声,或突然发出咳嗽、尖叫声,甚至有些人会突然冒出不合时宜的词语或脏话(这叫做“秽语症”,但其实并不常见)。
这些症状可能会一阵好一阵坏,有时消失几周甚至几个月,又突然卷土重来。我们经常打比方,抽动症这就像一个顽皮的猫咪,躲在角落里安静一阵子,突然跳出来给你一个惊喜。
三、抽动症的用药选择:治“猫”要对症下药
怎么治疗抽动症这只顽皮的小猫咪呢?我们要给这只顽皮的小猫咪找个合适的“游乐场”——目的是让它不再打扰你的生活。药物治疗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手段,医生会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生活影响,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1.α-2受体激动剂
常见的药物如可乐定(clonidine)、胍法辛(guanfacine),它们可以让大脑里的“电路”冷静下来,缓解抽动症状。这类药副作用比较小,经常用于儿童患者。
2.抗精神病药物
如果抽动症比较严重,医生可能会开一些利培酮或氟哌啶醇。它们能稳定大脑的多巴胺系统,但也有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嗜睡和体重增加。
3.其他药物
有时医生会选择抗癫痫药或肌肉松弛剂来控制抽动。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治疗往往需要根据情况调整。
四、日常注意事项:好习惯助你“斗猫”成功
药物是工具,但生活方式管理也是关键,毕竟人不是机器人,不能只靠药物运转。为了降服抽动症这只顽皮的猫咪,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日常小贴士:
1.保持规律作息
有规律的睡眠能让脑袋保持清醒,就像给猫咪规定了玩耍时间。熬夜会让抽动症更容易“上线”,所以早点休息,准没错!
2.适度减压
压力是抽动症的“燃料”,学会放松很重要。家长和老师也要理解孩子,不要因为他们的抽动症状责备或嘲笑,这只会让情况更糟。
3.饮食均衡
虽然没有某种神奇食物能治好抽动症,但健康饮食有助于整体健康。少吃含咖啡因的食物(比如可乐、巧克力),避免让大脑过度兴奋。
4.适当运动
运动是大脑最好的“润滑剂”之一。跳绳、跑步、打篮球等运动不仅能释放压力,还能增强身体协调性。
5.行为疗法
抽动症的症状虽然“顽皮”,但有些行为疗法能帮孩子学会更好地控制它们。例如习惯逆转训练(HRT),就是一种让孩子识别并用别的行为替代抽动的方法。
五、温馨提醒:爱与包容是最好的治疗
抽动症的孩子常常感到被误解和孤立,所以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尤为重要。作为家长或朋友,你可以:多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减少批评,理解抽动并非孩子的错;与老师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友好的学习环境。
其实,抽动症这个顽皮的小家伙并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只是他们需要多一点理解和耐心,所以家长们也要给自己“松松绑”,不要有过大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这些小问题大部分都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己偷偷消失,只要家庭和学校配合得当,孩子们依然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六、写在最后:与抽动症和谐共处
抽动症虽然顽皮,但并不是无法对付的。通过合理用药、行为训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完全可以和这个“小捣蛋”和平共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他们有些与众不同的动作和声音,那也是他们个性的一部分。正视抽动症,家、校、医紧密合作,给孩子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跳动”的小朋友,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记住,最好的药是爱和包容,没有副作用哦!
科普号
新闻号
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