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中行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春日良景,万物丰茂。当前,万亿GDP城市佛山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座以陶瓷、家电、铝材闻名的制造业大市,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背景下提出“再造一个新佛山”战略。这场关乎城市命运的迁跃中,金融力量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银行佛山分行(以下简称“佛山中行”)以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20亿元、科技金融贷款近220亿元的成绩单,勾勒出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的行动轨迹。
制造强基:从“佛山制造”到“佛山智造”的金融助力
在南海狮山镇的某玻璃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着通红的玻璃瓶胚,AGV小车穿梭运送成品,生产数据在中央大屏实时跳动。这家拥有国内日用玻璃市场28%份额的龙头企业,去年获得中行30亿元信用总量支持,用于集团数字化工厂项目建设、窑炉维修项目、外省生产基地建设等。
“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之后前后对比,产品质量不良率下降了20%以上,效率也提升了20%以上。”该玻璃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旗下16座工厂正进行数字化改造,计划到2025年推动达到工业3.5水平。
企业“台账”背后,是金融助力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集体叙事。今年年初,佛山中行为集团提供2.1亿元授信支持,近期,又针对客户资金需求,迅速对接并为其申报信用总量增额。
针对佛山“2+2+4”产业集群建设目标,佛山中行建立起独特的制造业服务生态:信贷资源配置向制造业倾斜,与发改、招商等部门构建的“项目预对接”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滴灌到科技创新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绿色发展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现代化产业的关键环节。
这种系统性支持在2024年转化为超320亿元的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近55亿元,为佛山注入制造业金融活水。
科技破壁:金融方程式解答技术创新难题
在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内,除了能获得来自专家团队提供的研发技术支持外,还能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根据自身需求开展场地租赁、产线搭建、中试流片,有效加快产业落地、集聚进程。去年,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与佛山中行合作落地芯片中试线项目4亿元授信额度,还实现全省首笔1.12亿元“中试贷”业务投放。这背后,佛山中行借助总行“科技金融专属授信模型”,创新“中试平台建设和运营”场景,助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佛山中行通过搭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正在助力重塑小微科创企业融资生态。去年11月以来,佛山中行持续发力,从完善机制保障措施、优化融资服务、开展融资对接活动等方面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为更好服务科创企业,佛山中行建立常态化专班碰头会机制,梳理优质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完成优质科创客户白名单准入16户,构成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矩阵。
“正是中行及时雨的资金支持,我们企业才能心无旁骛地开展技术研发。”佛山臻智微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国豪说道。原来,该科技型企业具备完善的芯片设计、仿真、测试等软硬件开发环境,但业务规模扩张带来了流动资金的紧张局面。佛山中行获悉后,通过“中银科技通宝”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了专属融资方案,并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发放了300万元授信资金,助其敲开中兴、华为等巨头的合作大门。
数据揭示出科技与金融的共生效应:截至2024年末,佛山中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近220亿元,实现超27%的增速;户均贷款突破900万元,较上年增长近34万元;为佛山地区科技型客户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超30亿元。
“量质齐升”的背后,是“中银科技节”等政银企对接平台创造的化学反应,也是佛山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链条的金融注脚。
毛细血管激活:精细化服务小微企业成长
“新佛山”的活力,藏在一个个小微经济体中。在佛山市意格蓝通讯科技的生产线上,新到账的50万元信用贷款正转化为手机壳的原材料。这个曾因资金难题濒临停摆的小微企业,通过中行创新产品服务获得首贷。
“精耕细作”背后,是佛山中行积极开展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实践。过去一段时间,佛山中行工作人员主动对接各级专班,落实“千企万户大走访”,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用好电话、短信等线上触达渠道,引导企业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惠如愿APP等申请融资。与之相配套,佛山中行近年通过举办中银中小企业融资融智南粤行、中银小微外贸荟、中银科技节——走进季华实验室等专题活动,让金融活水润泽细微之处。
展望未来,佛山中行将整合中银集团旗下资源,持续为产业链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目前,“再造一个新佛山”产业图景正在重构:科创走廊集聚着实验室与孵化器,佛山制造逐渐升级为智能工厂矩阵,而纵横交错的镇街经济带里,无数小微企业正破茧成蝶。这种空间变迁的背后,是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革。
“再造新佛山”的蓝图中,金融力量的渗透正在产生乘数效应。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这家国有大行的实践揭示出产业金融的新逻辑:从单一信贷支持转向“融资+融智”生态构建,从追逐规模增长转向培育价值共生,带来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突围,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转型升级。
面向2025,佛山中行将信贷资源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倾斜的战略已然清晰。这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呼应,更是对城市命运的共担——在传统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62.7%的佛山,如何平衡转型阵痛与增长动能,金融的资源配置艺术将间接影响这场变革的成色。
文:孙振凌
制版:杨存海崔智超刘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