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神探”鞠川跃:在细微处寻找正义之光

齐鲁晚报 2025-03-28 15:13:5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尉伟通讯员赵亚辉孟蕾

在犯罪现场这个无声战场上,一粒微尘就是关键密码,半枚指纹隐藏着真相密钥。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区分局刑事警察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鞠川跃,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刑事技术岗位,他用科技照亮破案的迷途,用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锁定致命证据,还原真相。

作为“幕后英雄”,他完美诠释了“在细微处寻找正义之光”的使命。因成绩斐然,鞠川跃曾荣获全省基层标兵、“济南身边好人”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答案往往藏在案发现场”

刑事技术民警除了要坐得住椅子,还要扎得下身子。只有在现场耐住性子观察,才能找到破绽。

多年的经验让鞠川跃总结出:“勘查现场就像和嫌疑人下棋,每一步都要比对方想得更深一层。”在实战中,他要求民警必须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要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手到”就是要对每一处可疑痕迹都进行处理;“心到”则是要把自己代入嫌疑人的作案过程,想象如果是自己作案会留下什么痕迹。

前不久发生的一起烟酒店盗窃案就印证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小偷的反侦查意识极强,戴着面罩在半夜作案,事先还破坏了店外监控摄像头,经过几次现场勘查,我们都没有发现明显的线索。”鞠川跃说。

案件的侦破陷入了僵局。

然而,鞠川跃与技术民警没有轻易放弃,“只要作案,就一定有痕迹”。他们再次回到现场,蹲在地上,用强光手电一寸一寸地检查地板和货架,“店里烟酒几乎洗劫一空,他当时肯定很着急,动作一定不够利落……”他模拟着嫌疑人的作案过程和每一个动作。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细致勘查后,民警终于在最高货架上的纸箱上发现了一枚模糊的指纹。虽然不完整,但这为案件的侦破带来了希望。连续几天的反复比对和技术修复,民警终于得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指纹图像,也成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很多看似“完美”的案件中,扫视现场没有发现证据后便会陷入僵局。但鞠川跃坚信:答案往往藏在案发现场中,再“完美”的犯罪也会在现场露出破绽,那是揭露真相的关键所在。

“必须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

“必须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这是鞠川跃勘查现场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刑事技术工作就像在下一盘多维度的棋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暗藏玄机,每一种可能都必须推演到位。

去年,辖区某医院废弃蓄水池浮起了一具高度腐败的尸体,这起事件的现场勘查过程让鞠川跃印象格外深刻。接到报警时,水池周边也没有明显的打斗痕迹,死者身上也没有外伤。“看似简单的意外落水,但我们必须排除所有他杀可能。”鞠川跃回忆道。

于是,他带领队伍展开了立体式勘查:一方面对尸体进行细致检验,寻找伤痕或中毒迹象;另一方面调取监控,还原死者生前活动轨迹;同时组织人员抽干蓄水池,寻找可能遗落的手机等物品。

这个举动让队里的民警、辅警有些不解:因为抽干一个大型蓄水池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手机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东西,很多关键信息也藏在其中,必须找到。”鞠川跃解释。

十几个小时的抽水作业,大家终于在池底找到了死者的手机。恢复数据后,民警发现死者生前情绪低落,这给案件的进展带来了关键线索。

但这还不够。他又组织技术人员对水池周边进行微量物证采集,特别是栏杆和边缘部位。“要分析是自主翻越还是被人推落。”最终,民警在栏杆上提取到的接触痕迹与死者完全吻合,且位置符合自主攀爬特征。结合监控显示死者独自进入水池区域的画面,所有证据链都指向这是一起死者自身原因导致的意外事件。

正是这种穷尽所有可能的工作态度,让鞠川跃屡次在看似无解的案件中找出关键突破点。就像他常对年轻民警说的——“我们多想到一种可能,就可能多一个事实真相;我们多检查一个细节,就可能早一天还受害者公道。”

“沉默的物证开口说话”

刑事技术的魅力,不仅在于挖掘线索,还在于能让时光倒流,让物证诉说真相。

2021年,鞠川跃迎来了一份特殊的任务: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仅有一张泛黄的婴儿照和模糊的童年记忆的情况下,请求民警帮助寻找失散六十年的亲人。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鞠川跃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刑技之旅。

“寻亲案件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整的证据链。”面对这个特殊任务,鞠川跃立即展开工作。他首先为老人采集了DNA样本,通过比对发现老人与某山区几个家族存在关联。虽然结果不够明确,但鞠川跃没有放弃。

“物证从不说谎,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解读方式。”于是,鞠川跃带着老人在当地实地走访。终于,在一个村庄里,村支书无意中的一句“这位老人和我二叔长得真像”,引起了鞠川跃的注意。多年的刑技经验告诉他,这就是突破口。

他立即展开询问,通过村中长辈的回忆,厘清了老人当年的姓名和大体出生月份,带着这些关键线索,鞠川跃马不停蹄地前往当地医院。在堆积如山的档案中,他仔细检查每一份泛黄的纸张。经过反复比对分析,最终确认了老人与生母的亲属关系。

结案后,老人为他送来了锦旗,写着:“寻亲六十载无果,神警助我得团圆”。而鞠川跃的办公室里,现如今还保存着许多等待比对的寻亲样本。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更多沉默的物证终将开口,帮助离散家庭重获团圆。

对鞠川跃来说,无论是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还是显微镜下的残缺指纹,都是他开启真相之门的方向。无论是勘查现场还是比对分析,他都全力以赴,将“细微处见正义”的理念践行到底,让正义的光穿透迷雾,照亮每一个需要公正的角落。

0 阅读:0
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

山东省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