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离我们还有多远?

钱江晚报 2025-03-28 17:21:49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金春华

开春以来,国内商业航天又进入高密度发射期。2月11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成功发射;2月27日,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发射升空;3月12日,“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在“星辰大海”中,卫星互联网卫星尤受关注。它被视作6G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传统网络较难接入的区域,也能获得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服务。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上海、深圳、广州、西安、武汉等地都有相关项目在推进。

作为全国较早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省份,浙江也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有重要突破。最近的如卫星互联网低轨01、02两组卫星搭载的太空数据传输关键部组件,均产自杭州。“千帆星座”背后,也有“浙江元素”。

卫星互联网有哪些优势和特点?浙江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如何?

快速成长的新领域

2025年,业界普遍认为,商业航天行业或将迎来“黄金时代”。赛迪智库预测,今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

在商业航天版图中,卫星互联网占了重要一块。

据悉,2021年至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从292.48亿元增至446.9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18%,增速可观。

“卫星互联网快速成长,得益于政策鼓励、技术突破,以及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也是产业本身特点所致。”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介绍,尽管太空看上去广袤无垠,但轨道资源有限,整个产业都处于追赶式发展中,“如果不抓紧时间布局、完成卫星组网,错过了就错过了。”

国内的“国网星座(GW星座)”“千帆星座”、国外的“星链(Starlink)”“一网(OneWeb)”……短短几年,国际上就已出现多个知名卫星互联网计划。

浙江卫星互联网产业也正处于迅猛发展中。“初步形成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等部署早已写入全省信息通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去年底,浙江省航天及卫星互联网产业技术联盟正式成立,被视作一个标志性事件。

“浙江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布局,能更灵活满足市场需要。”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方菁菁说,近几年,浙江省、市、县三级都有政策出台,鼓励、支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航空航天事业,在多领域已具备较强的配套能力。

民间资本发达、科研能力强是浙江公认优势,此外,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宏图”)浙江区负责人郑孟强告诉记者,业界尤为看中的,还有浙江在落地应用方面的优势,“商业航天以‘烧钱’著称,迈过盈亏平衡点、完成商业闭环是产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浙江在加快推进物联网、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重大项目,各行各业对将卫星用于治理、服务的要求很高、需求也很大。”

郑孟强说,航天宏图浙江团队的主要目标,就是孵化具体的卫星应用场景。

降成本,还是降成本

作为“下一代的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有一关键“卡点”。

“卫星互联网基建的主流路径是低轨卫星组网。它们位于更靠近地面的轨道,能大幅减少通信延迟。但低轨卫星的覆盖范围相对较小,要实现全球或大范围的连续覆盖,就需要部署大量卫星来构建一个网络。”金仲和说,业界、学界目前普遍认为,这一网络要达到“基本可用”的要求,至少需要800至900颗卫星。

这就带来成本控制问题。

据浙商证券研报,目前我国仅低轨通信卫星的平均造价就高达约3000万元。火箭发射价格在每公斤8万元到11万元——现阶段的低轨通讯卫星,每颗大约重两三百公斤。

“我们一直在自主研发朱雀系列火箭,希望实现以低成本的商业运载火箭形成航班化运营。”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说。作为国内民营商业航天龙头企业,蓝箭航天已在浙江打造了湖州热试车中心、嘉兴蓝箭航天中心等多个基地。

去年9月,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圆满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张昌武透露,朱雀三型号预计今年首飞,更大直径的朱雀液氧甲烷火箭也已进入预研。

据悉,SpaceX猎鹰9号火箭的价格,已降到每公斤约2.1万元。蓝箭航天也希望将朱雀三号降至该水平。

自主研发、批量生产、工业级制造,是金仲和从事卫星研发制造多年来的心得。他介绍说,浙江大学微小卫星中心、众星志连公司在探索采用工业级器件、工业级材料、工业级制造工艺研制卫星,相比于传统的宇航级的器件、材料、工艺,能更适合未来商业航天低成本、批量化生产需求。

业内人士也表示,卫星制造企业可以从工程材料成本等“硬投入”和模型迭代“软成本”两方面来降本,将成本从亿元级、千万元级降至百万元级。

普通手机直连卫星上网

普通手机能连上卫星互联网吗?这或许是很多人关心的。

3月25日,中国电信发布的2024年业绩显示,其手机直连卫星用户突破240万。而就在1月份,跨国移动电话运营商沃达丰宣布,通过卫星在偏远地区使用普通智能手机,成功进行了全球首个视频通话。再早一点,华为在去年推出MateX6典藏版,据悉是全球首款支持三网卫星通信的大众智能手机;荣耀、小米、OPPO等厂商,也推出了支持卫星通信的手机……

种种信息表明,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正在从实验走向商业化。

业内人士甚至表示,“手机直连卫星”已经成为行业巨头们竞争的主战场。“对我国而言,这更是一个能触达广大用户、有望弯道提速的机会。”

“以前,卫星通信需要专用终端,价格贵、使用场景有限,用户相对小众。但当手机直连卫星成为现实,用户需求会被大大激发,卫星通信将下沉到大众市场。”金仲和说。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商业化,不仅将推动技术持续迭代更新,还将使成本大幅降低,并推动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手机能直连卫星,汽车、智能穿戴、无人机等其他终端也会接入卫星网络。”

而浙江乃至长三角用户,可能会更早迎来这一幕。

“千帆星座”,就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项重要合作项目,因而也被称作“G60星链”计划。这一中国版“星链”,背靠G60科创走廊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预计到2030年底实现1.5万颗卫星提供多业务融合服务。

位于台州湾新区的吉利卫星超级工厂,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这里正以“28天造一颗”的速度,将卫星年产能力提升至500颗。

航天宏图已建立了目前全国最大的商业雷达遥感星座。“我们在研制混合星座,在太空可用于卫星间互联、通信、计算,对地面又能提供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城市规划等具体的服务。”郑孟强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卫星应用就会大规模爆发。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鱼毛

鱼毛

1
2025-03-30 14:02

听说地震后允许用卫星信号?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