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区: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

上游新闻 2025-03-28 19:03:27

一年来,全区PM2.5浓度2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5.6%,同比改善2.8%,居全市前列;全区7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100%,入湖河流直湖港阳山大桥断面连续三年达到Ⅱ类,67条市级重点整治河道优Ⅲ比例达100%……这一系列亮眼的成绩,是无锡市惠山区绿色发展成果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无锡惠山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美丽惠山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协同控制,守护“水晶天”

在惠山区,抬头看到“天空蓝”,已成为居民生活的日常。而这“治愈系”蓝天的背后,是惠山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惠山区坚持污染物协同控制,聚焦各项大气年度任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图源:无锡惠山发布

无锡惠联热电有限公司是惠山区的一家重点企业。为了降低氮氧化物排放,该公司实施了锅炉风管改造项目。改造后,氮氧化物原始浓度比改造前降低约40毫克每立方米,减排成效显著。

除了无锡惠联热电,金惠路东风本田4S店也是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的典型。该公司作为汽修喷漆行业“油改水”试点成功单位,全面实现了“底漆-色漆-清漆”的全水性漆替代。使用全水性漆后,喷漆作业环境基本无异味,同时,通过喷涂设备的改进以及废气收集、处理设施改造,VOCs减排量能超过50%,真正实现了汽车绿色喷涂的突破。这一试点的成功,为惠山汽修企业降低VOCs排放量,助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树立了环保样板。

此外,惠山区还积极推动全电工地试点建设,落实漩溪家园保障性住房新建工程、XDG-2024-10号地块开发建设项目、惠山科创人才金融港3个全电工地项目。目前已完成新能源(全电)工地联合验收评价,结果为优,工地扬尘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综合施策,守护“碧波荡漾”

惠山区地处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惠山区在河道整治和水质提升方面下足功夫,全区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图源:无锡惠山发布

连日来,在万马白荡河面上,经常会看到白鹭时而在水上追逐嬉戏,时而在空中翱翔,时而在水草间觅食……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为了改善湖泊水质,惠山区实施了“退渔还湖”工程,采取清淤、控源截污等举措,并新建鹅卵石自然护坡等各类生态护岸5570米。经过治理,万马白荡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慕名打卡。这是惠山开展碧水保卫战,持续提升水质量的生动印证。

此外,惠山在河道整治也是不遗余力。直湖港片区排污口整治示范工程是惠山区2024年任务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6大类10小类排污口综合整治工程,惠山区改善了直湖港及其支流支浜的水环境质量。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提升了直湖港片区的水质,也为惠山区其他河道的整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惠山区还加速推进全长14.9公里、岸线长27.2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惠山段整治工程,因地制宜推进京杭大运河(洛社段)、京杭大运河(五牧段)“无废运河”建设,强化生态治理、提升沿线景观、深挖文化资源,助力实现河湖生态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创新驱动,打造“绿色引擎”

近年来,惠山区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创新驱动,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及社区(村)等多元主体加大在绿色化改造上的投资,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以期在辖区范围内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更为显著的进步。

在园区方面,无锡惠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园区与企业间的“共建、共商、共治、共享”。为了深入了解园区的绿色发展现状,该中心对生命科技产业园、无锡石墨烯产业发展示范区以及园区内的90家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详细了解了各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和低碳运行管理情况。同时,通过举办“双碳”培训及讲座,广泛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政策背景,从而激发企业参与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动性。目前,园区内已有3家企业完成了节能降耗的改造,11家企业开始使用清洁能源,10家企业安装了分布式光伏,还有17家企业采取了其他多种节能降耗措施。

图源:无锡生态环境

在企业方面,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低碳转型的探索与实践。某电机有限公司以生态设计理念为导向,成功研发出1级能效永磁电机,经市场检验,其综合节能率高达15%-3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3.29吨。某科技有限公司则通过热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年节电量约140万千瓦时的显著成果,同时积极引入绿色清洁能源,设计了光伏屋顶电站项目,预计全年发电总量将达到78万千瓦时。此外,某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其生产的超级电容器能在各种运动场合中实现自动能量回收,从而大幅降低了电力消耗。

图源:无锡生态环境

除了园区和企业,惠山区社区(村)也在积极行动。福山村致力于构建“垃圾+农村”的长效管理架构,创新出“户分类、村处理、镇转运”的乡村垃圾治理新模式。通过合理利用闲置土地和房屋,自筹200万元资金打造生活垃圾生态处理与资源利用中心。在这里,厨余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经过精细分拣、粉碎和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料,再按需分配给村民用于农田施肥。同时,其他垃圾则由镇上统一转运处理。目前,该中心每日收集村内餐厨垃圾约300公斤,产出有机肥近150公斤,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的生态闭环,惠及500余户村民。

0 阅读:16
上游新闻

上游新闻

重庆第一都市新闻APP

作者最新文章